有一说一。
找道士炼丹这种事情只要看清楚,确实属于是“没有一点卵用”的行为,毕竟,如果真有长生不老这些道士也不会一个个佝偻残喘了,而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逻辑,古代却很少有人能看破。
或者可以说是很少有人愿意看破。
在道士提炼丹药的几年之内,李治不务正业花费国家的巨额财产,来提炼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物。
好在当时著名的叶法善就提醒了李治,长生不老的药物不是说提炼就提炼,需要消耗巨大的国力资源,而且最后的结果还不定成功,这样做会使朝中大臣不认可他,对李治这个皇帝产生反感。
在听完叶法善说了这一番话以后,李治认为叶法善说的有道理,这么些年花费了这么多的财力却始终没有找到炼制丹药的配方,还在大臣口中落下了把柄,所以下令严查了这一批道士。
这一查不要紧,却发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道士都是假冒的,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提炼丹药,只是为了在皇宫中蹭吃蹭喝的,有一说一,这换做是李世民,估计这些人的下场和大秦时期的方士差不多。
可到底李治被那么多人批判太过于仁义不是没有原因,他是真还算比较仁义,没有杀掉这些人而是把他们放出了宫中。
在经历了假道士之后,李治其实并没有恢复理智多久,很短的一个时期内,他又花重金邀请了著名的炼丹专家潘师正,和刘道合两个人入宫当方士,为他一个人炼制神丹妙药。
这一次。
他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仙师”的质量了,潘师正和刘道合都是民间的隐士,一般不轻易的露面。
这次如果不是皇帝的邀请他们,他们也是断然不会出来,怎么说呢,这当然是两个人的官方说法。
跟曾经的徐福等人差不多。
然而。
李治对此却是深信不疑,他们两个人在民间也是有一定的名声的,当时众人都知道刘道合还擅长止雨术,于是李治就命令他在皇宫中表演一次,刘道合拿出了止雨的动作。
嘴里也是念叨着“吧唧吧唧”的咒语。
谁也听不懂。
反正就是不明觉厉。
而不一会真的老天爷就不下雨了,从这里看得出来,这个术士还是有点东西,至少是个有水平的气象专家。
在这之后李治对刘道合特别的信任,他认为刘道合就是个神人,可以帮助到自己给他练出长生不老药。
因此。
他对这个方士也是格外的看中,希望他能留在宫中,为他精心炼制可以使得他长生不老的丹药。
话术肯定是有话术的,反正表达了肯定不会亏待大师,只要大师乖乖的宫中炼制丹药其他什么的都好商量。李治下令命令刘道合炼制更多的丹药,来供他食用,他只要那些上乘的那种。
如果不是最好的不要给他,让刘道合自己留下来食用。怎么说呢,丹药可能也是干净又卫生。
反正在咸亨年间,刘道合意外死掉了,再后来由于刘家的墓进行转移,当时刘道合的弟子打开师傅的棺材以后,发现刘道合的尸体只留下了一层皮,而且还是从后背的地方裂开的那种。
就像后世人口中经常说的金蝉虫子,蜕换外面那一层皮后变成会飞的金蝉一样,简直神奇的不能再神奇。在那个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认为这是刘道合,在吃了自己的那些丹药以后死了变成了神仙。
这就是后世很多小说里都有过的“尸解成仙”的现象吧。
在秦汉时期众多神仙方术中,人们往往对服食、行气、导引、房中等关注较多。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只提到三种养生之术:“古之仙道,大别为三,行气、药饵、宝精,三者而已也。”
其中大多是长寿延命的方术,尸解作为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这里的“化去不死”按照葛洪《抱朴子》中“今少君必尸解者也”的理解其实就是指尸解。
在西汉时期。
“尸解”思想其实已普遍流行。“尸解”与人死而太阴炼形的观念尤为关切。《真诰》卷四“运象篇第四”对“太阴炼形”解释。
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肉既灰烂,血沉脉散者,而犹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营侍,三魂守宅,三元权息,太神内闭。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随意而出。
当生之时,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复质成形,乃胜于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者,此之谓也。
可以说,尸解是在融合先秦时期灵魂观念与死后复生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别的神仙封建思想。两汉墓葬中保存着大量以死为尸解而“暂过太阴”、继而得神药而升仙的“太阴炼形”信仰。
因此。
发现了这个刘道合的情况后,百姓们们就直接炸锅了,后世的人才明白这就是最简单普遍的尸解现象。
然而古代人不懂啊,很多封建迷信的人说这是刘道合尸解成仙了,而听了民间的传言以后李治也是特别的不高兴。
他觉得自己让刘道合给自己炼制丹药,最后这个刘道合恐怕吃了最好的那部分,死了才成为了神仙去潇洒。
而他却是白白给刘道合做了嫁衣。对此,李治那叫一个不忿,而也因为这个事情他从以后更是对提炼出来的丹药更加感兴趣了,他也想自己可以成为神仙,于是加大了服用丹药的剂量。
怎么说呢。
平时吃一个的现在吃两个。
平日里吃一碗的现在直接来上三碗。
有一说一。
大家都知道大量服用某个药物会物极必反,不仅对人体好处了只有坏处,更何况本就是剧毒的丹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