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华夏人的不同!(2 / 2)

而一个东西若是6美元的话,你给这些人11美元,他会先把1美元退给你,然后再找给你4美元。

如此例子甚至不只是出现在外国的超市。

在大学的学府当中也是一样。

有个华夏教授在一所还不错的大学里的一个数学相关专业。

他教一门大四的专业课。

以前每年期末考之前明确考试要求的时候,这个教授都会告诉学生自己这门课计算不是重点。

因为所有有数字的题目,数字都是精心凑过的,计算量基本是零,所以学生们根本不用带计算器。

当然。

这个华夏教授也表示了,如果学生觉得带计算器可以更安心,他也没意见…教授本身只是随口一说的而已。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题目计算量小学生都可以胜任,大学生的话基本上可以保证根本用不上计算器。

可是。

接下来这个教授就懵逼了。

在一次监考的时候,他看见一个学生掏出了计算器。当时教授心里一惊:莫非有题目数没凑好?

那他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若是过一会儿要是出现一大波要求借计算器的他可怎么办?怀抱着忐忑的心情于是这个教授悄悄走到那个学生边上。

想要看看他究竟想用计算器算什么题目。

结果。

这个教授就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一个相当于国内二本的大学学府啊,他竟然是在这样一个大学学府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学生颤颤巍巍地按下了0.6x8这样的计算题目……怎么说呢,从这以后,那个教授就再也不说“我保证你们用不上计算器”这种话了。

这是真人真事,是真实发生在后世的事情,没错,听起来如此荒唐的事情在后世却是再真是不过的真相,之所以会如此,归根结底,就是大多数欧美那边的人没有华夏系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也没有华夏总结出来的数学学习办法,因此,很多外国人的数学能力,不会比那些个古代的人强上多少。

同理。

历史方面华夏人因为也是有系统学习的原因,所以即便是随便拉一个人,也能够对历史侃侃而谈出很多人物事迹。正因为此,相比较古代的一个个的人,后世的华夏人看江升的视频就又很大优势。

几乎都能从最开始的介绍上猜出是谁,他们只需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到的知识当中对号入座就完事了。

对比后世的人。

古代人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他们对于一些个不属于自己朝代,乃至于即便是属于他们朝代的人都没有太多的认知。

归根结底。

其原因和后世外国人很多数学都不好是一个道理——因为没有学习过,所以对很多事物特别是历史都很懵懂。

明朝的人不知道很多宋朝的事,宋朝的人不知道很多唐朝的事,这种情况在古代的各个朝代当中也是比比皆是。

这里面自然是有古代大多数人读不起书的原因,可也有古代的统治阶层,会刻意让大多数百姓接触不到历史的原因——贯穿古今的一个错误认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是罪魁祸首。

自汉朝一来“独尊儒术”的思想就影响着华夏人,也影响着华夏的统治阶层,这句论语中的话被大多数朝代当做治国方针。

在孔子那里。

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怎样对待臣民,是积极主动地“知民”,还是采取“愚民”政策,这似乎是很清楚的事情。

这句话在古代一般被理解为,只要让老百姓按照统治者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若如此理解,不言而喻,这是典型的“愚民”言论。

其实。

孔子的本意并非如此。

只是后世的儒学者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倒是也不怪大多数儒学者,单就孔子此语而言,的确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该句如何句读上。

古代。

特别是在孔子的时代可是没有标点符号这种东西的,也就使得了古代很多的文学典故都很容易被“断章取意”的进行理解。

这一点应该大多数人都知道,毕竟,很多穿越小说,特别是大唐文,就有很多穿越者用发明标点符号出来装比。

用如此一个方式能不能成功装比暂且不谈,就光说在无数历史文小说当中,作者都会用发明标点符号的桥段来当做爽点剧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何断句”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沿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古人何晏、邢昺等知名学者都持这种观点。

若是果真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是这样的话,后来许许多多的学者,对孔子此语采取批判态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只不过。

后世有个重要出土文献的问世,终于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让这句话终于有了被重新理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