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时代。
华夏出土了郭店楚简,其中有《尊德义》一篇,对正确理解孔子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该篇简文记载了这样一句孔子的经典:“尊仁、亲忠、敬庄、归礼,行矣而无违,养心于子谅,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为君者要培养爱人之心,尊重贤人,亲近忠信之人,行为不违背人的本性。
这些都是教君向善之语。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应该承上。这样断句的话就不能断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因为这里强调的是对“民”的引导,而不是对于“民”的控制。
从句式上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一样。
既然这里不可能是教君如何愚民,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应该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来理解。
楚简中所谓的“道”与《论语泰伯》中的“由”相对应。
“道”即是“由”之意。
这里的“使”,就是用的意思,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应该是民心可用,民力可用也,而不是要愚弄百姓。
如此一来,便看不到孔子有任何愚民的思想,相反,却看到了孔子教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其实综观孔夫子的一生言论也能知道,啊从来没有愚民的思想,不可能在这里很突兀地显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思想。
推行愚民政策,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要方便控制思想的表现,并非正道,也绝非孔夫子的初衷。
其实从商鞅变法就能够看得出来。
在“独尊儒术”之前。
大多数人对于孔夫子的思想理解还是没有什么偏离的。
商鞅变法之初,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不愿意被号召起来,于是他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并且。
还承诺了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这个人足足十两的铜钱,这绝对是在古代的一个巨款。
百姓们虽然心动,但是它们也对此感到奇怪,心中不安和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自然就没有人敢来搬动。
这个时候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铜钱,这时候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这就是有名的“立木为信”的典故。
立木为信”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孔子的这句话。
如果百姓一开始就相信商鞅的政令,并积极配合执行,那就是“民可使”。“民可使”则由之,大可不必“立木为信”。可如果百姓疑惑于商鞅的新政,认为不可信,也不积极配合的话
这就是“不可使”的表现了。
“不可使”则便要让其知之,于是用“立木为信”的方法,宣传并使百姓相信自己的政令从而使百姓知而后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老百姓知道应该怎么办,那就让他们按规矩自由发挥。
如果百姓疑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设法引导、教化,甚至强制他们,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办。
所谓“该怎么办”当然是指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办。知而不从,是百姓不法,不知而诛则是统治者不义。
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原本思想。而后世“独尊儒术”之后,因为封建王朝的缺陷,也造成了曲解这句话的悲剧。
也使得古代大量的人其实不只是没有文化,甚至对于历史,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当然。
现如今有了仙神颁奖后显然就不一样了。
不只是丰富了许多人的茶余饭后,更使得无数古代人的见识认知得到了长进,其带来的改变不止有福泽苍生。
更有教化万民……使民众知之的变化。诚然,现如今只是有了一点点起步,还没有达到一个对古代人质的改变。
可长期这样颁奖下去,显而易见,无数历史位面的普罗大众,肯定都会成为一个个有见识的人。
而有了见识,便也能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说,这其实也代表了在诸天位面,文明的进化悄无声息的加速着。
“真想要快点知道这样一个人杰的功绩。”
“小崽子,你看好了,这一期上榜的人,以后就是你要学习的榜样啊,你得争取以后也能成为人杰。”
“期待接下来仙神的颁奖流程。”
诸天历史位面大多数都还沉浸在极度震撼当中,也很少有人现如今就猜出这一期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