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王羲之的作品。
其实就连后世鼎鼎大名的《富春山居图》也惨遭毒手。
乾隆第六次下江南,行至富春江边,一想到元代画家黄公望,便是在此处完成了旷世画作《富春山居图》,这位弹幕皇帝便一时情难自禁,意欲提笔将心中佳句落于那副名画上。
可惜。
他的笔尖被《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密密麻麻的文字挡住了。黄公望的棺材板倒是不用去按,因为乾隆钟爱的《子明卷》压根就不是他的真迹,只是《无用师卷》的临摹版而已。
早在明末清初。
《富春山居图》就被分隔成了《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一直流落民间,直到清朝中期的时间节点。
弹幕皇帝乾隆才将《无用师卷》和《子明卷》收入宫廷中。
而最为值得庆幸的一点便是,乾隆将《子明卷》错判为真品,而正儿八经的大师之作《无用师卷》被他嫌弃地丢在一边蒙尘。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这个弹幕皇帝的鉴赏能力真的很一般。
事实上。
那副被他钦定为“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帖》,在后世也被一些专家判定为唐代的临摹作品。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无从知晓,只能是希望他玷污的是赝品,至于真迹,相传在一千多年前被另一个发烧友——唐太宗设法从民间寻回,后来殉葬昭陵,然后到了后世下落全无。
这样的结局固然也让人无法接受,但是至少还让人有点儿念想,能够去想象着某个地方依旧存在着真迹不是么。
只要不被这个弹幕皇帝玷污那就是极好的,很明显,尽管这个皇帝因为鉴赏能力不行可能错过了一些真迹,但不少珍贵的文物还是难逃涂鸦狂魔的魔爪,就连宋代的瓷器上也被刻上乾隆御笔钦赐的诗句。
他喜欢搞“弹幕”喜欢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他统治清朝的时期,宫廷造办处的最大职能就是及时将乾隆皇帝的印章、诗句雕刻在此类的硬件文物上。
如此荒唐。
历朝历代谁人能及?
就是这么一个自以为喜欢文学的人,还烧毁了那么多的文学经典,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也让人质疑。
总之。
幸好在1799年的时间。
乾隆离开了人世,留下“康乾盛世”万里河山的顶峰,让很多文学佳作,避免了被他给毒害的命运。
至于这个弹幕皇帝钟爱的一大堆古董,自然也是在不久的将来,于山河破碎中让人惋惜的颠沛流离。
是的。
血统,遗传,基因这个东西非常的强大。
弹幕皇帝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节点上,他的世孙溥仪,便是将他的一件件古董变成奢靡生活的一张张兑换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若是有十大亡国之君盘点,溥仪必然是榜上有名。
甚至还有资格去争一下榜首的资格。
……
诸天历史位面。
除了乾隆能够自恋的觉得自己比李白牛皮外,就连看李白不习惯的刘邦,也绝对不会去贬低李白的诗才。
他只是一副很不满的样子,“不过是区区一个诗人而已,诗写的再好又如何,怎么能跟朕比较?”
瞧。
即便是对李白极为不屑一顾,可还是承认了李白的诗绝佳,只是觉得一个诗人不配当千古人杰罢了。
对于李白带给后世的精神和改变,这个大唐之前的王朝,自然是无法感受,因此不少朝臣都很认同刘邦这个话。
“确实,再厉害也左右不过是一个诗人而已,连当官都当不明白,怎么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的人杰呢。”
“他的诗写的极好,但是这个人,我认为资格不够,即便心怀苍生,但是终归没有给苍生做些什么事情。”
“是啊,陛下可比这个李白有资格多了,陛下结束了暴秦的统治,给了黎民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仙神这次的思量……不妥,不妥。”
诚然。
大多数大汉开国的朝臣,因为没有时代的感触,心中或多或少有点儿这种想法,但之所以他们都如此直白的评断。
里面自然是有一点去迎合刘邦的味道,嗯,应该还不止一点点,而是在其中有相当充足的影响因素。
可饶是如此。
他们却倒是也承认李白是个罕见的人才。
单论写诗。
他们没有一个人有半点儿去贬低的意思。
“其实李白上榜也好,呵,一个诗人都能上榜,朕在这榜单上压轴的可能性,也就变得更大了。”
忽然间。
刘邦却是松开了紧皱的眉头,好似变得开心了一些。这一个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不少人都直接卡壳。
完全不知道该继续怎么接话才好。
伴君如伴虎。
君王喜怒无常。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不少大汉开国时期的人心中都欲哭无泪。
……
安禄山!此人罪该万死!
大唐时空。
在这个等待仙神开始颁奖的“黑屏”环节当中。
李世民品味着李白的壮丽诗文,忽然间,也是发现了一个他刚才有些忽略,现在猛然想起来的盲点。
那就是安史之乱的始末。
由这个事件引发的灾难虽然没有让大唐覆灭,可也让大唐由盛转衰,并且还被仙神誉为影响后世深远的叛乱。
这让整个大唐瞬间就感觉颜面无存了,差一点让华夏文明断绝的事情,可就是发生在他们大唐的时期啊。
想到这儿。
李世民的血压一下子就上去了,若非是江升改造赐福了他的身体,或许他这一下得直接气晕过去不可。
众所周知。
李世民是多么好面子的人啊。
现如今他的大唐在无数时代的人面前,丢了这种让他感觉颜面无存的脸,他怎么可能会不感觉到心中窝火气恼。
特别是想到大唐的百姓因此饱受摧残,好几千万人死在了这一场动乱当中,更是让李世民心中痛的无法呼吸。
人口十不存一良田化作荒芜啊,都是大唐的子民,都是大唐的财产,后世不肖子孙竟敢如此挥霍!?
“安禄山,安禄山……这等乱臣贼子,诛杀九族都尚且不够!”李世民气的太阳穴的青筋不断翻涌。
“虽然朕看了仙神颁奖,知道了后世的宋朝,元朝,明朝,早已有所准备,知晓我大唐不是万世不朽的王朝。”
“可是这般情况……这般情况的损耗底蕴,依旧是让朕难以忍受,何等逆贼竟敢如此空耗我大唐国力!”
这位大唐的太宗皇帝,此时此刻,简直就是宛如一头发怒,蓄势待发,要择人而噬的雄狮。
可想而知,安禄山若是站在他面前,那家伙怕是活不到下一个呼吸,直接酒会被他拔剑斩杀。
“陛下,息怒,息怒。”
一旁的程咬金赶紧劝说。
“这到底不是发生在我们的时间,陛下您如今得仙神庇护,后世必然不同,不要因为已经不存在的东西生气嘛。”
到底是大唐第一人精,头脑就是灵活,虽然还没有悟到平行时空,可这程咬金却已经是领悟到了“时间线会变动”的情况。
是啊,是啊,陛下您如今仙神庇护加身,也不会再有那武则天乱朝的事情,我们大唐必然会越发昌盛。
这个时候长孙皇后也是站出来,轻抚李世民的后背安抚李世民的情绪,并且还带着几分转移话题的味道略显调侃的开口说道,“亦或者是说,陛下您也会如那后世子孙一样瞧上自家的儿媳?”
相比较李世民,长孙皇后显然看的更开,倒不是说不在乎,不心疼百姓,而是她也知道大唐的历史已经发生变化,如仙神呈现出来的那般场景,已经是必然不会发生在他们的大唐当中。
至于最后这句话……是调侃没错,可也有一些“警惕”的味道,毕竟,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反推一下的话,后代子孙喜欢儿妻,保不准先祖也有这般癖好?长孙皇后的想法也是不无道理。
当然。
李世民却是对此有些无奈,一脸难受,“朕才不是那种人,观音婢,你这把朕当成什么样的荒淫无度了啊。”
他的声音倒是没有什么心虚,想来也是真的对那武则天不感兴趣,毕竟,此时他的皇后仍旧在身边。
“朕只是觉得这安禄山着实可恶,还有这李隆基,也不知道是谁的后代,竟是放任这种人势力壮大。”
“简直就是个废物。”
李世民又把矛头转向了自己的后代李隆基。
怎么说呢。
也不知道他要是知道这李隆基是他和武则天的后代,这位大唐的“风流”皇帝表情到底会多么的精彩。
还好大唐还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毕竟刚才仙神的介绍里没有说过,可能以后的时候他们有机会得知吧。
“这个李隆基……确实……太过于识人不明。”长孙皇后想要说的委婉一些,可是这已经是她能找到的最委婉的形容词了。
“何止是识人不明,简直就是眼瞎废物,安禄山这等奸诈之辈,到底有有多昏庸才能够辨认不出?”
也不知道这李隆基,是谁的儿子,又是大唐的第几任皇帝……天子不上朝?他根本就不配登上这个位置!
李世民越说越激动,眼看着又要目光通红,恼火的大声咆哮。忽然间,他又是像想到了什么一般再次怒道,“还有那个杨玉环,也是祸国殃民的妖妃,若是没有她,这李隆基何至于此?”
他可是还记得仙神说过,最开始的李隆基还是很不错的皇帝,是自从和杨贵妃腻在一起后就不对了。
“一个女人,再大的错,又能错到哪里呢,若非皇帝强硬手段,她的生活或许比当贵妃更幸福也说不定。”
长孙皇后却不觉得杨玉环有多大错,声音幽幽然的开口,“再妖,能妖的过那一代女皇么……”
这话说的挺小声。
可明显李世民还是可以听得清楚。
便是让本来满腔怒火的李世民顿时有些尴尬……自家皇后在内涵自己,他又怎么可能品不出来呢。
只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承认?
那不就变相说明了,不怪李隆基,是他这个祖宗带头没带好,是他的锅么。而否认的话更是不行。
说武则天不是妖妃?那岂不是要让长孙皇后误会,让满朝文武误会他,以为他对武则天有什么想法?
左右都是一个无解的选择啊。
李世民尴尬的很,只能是转移话题,“不管怎么说,到底还是那安禄山,他被千刀万剐也不为过。”
好家伙。
这波生硬的转移话题方式。
甩锅行为。
让职业锅王来了也必然直呼内行。
大唐贞观年的朝堂上,此时的气氛有些微妙,很考验大臣们的面部肌肉,若是绷不住笑出声那就得凉凉。
他们在这里讨论李隆基和安史之乱的事情,而另一个时空,事件的正主,大唐的唐玄宗李隆基不知道自家祖宗对自己的评价,他和他的爱妃杨玉环,还处于对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当中。
“安禄山怎么可能叛变?”
李隆基回味着仙神对李白的介绍,里面那最后提到的安史之乱,他满脸依旧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不只是他。
杨贵妃的情况更夸张。
“禄儿?怎么可能?他最是不可能叛变了,明明那么的乖巧!”杨玉环声音也是有些失声的惊呼着。
她绝美的容颜上充满了疑惑,不解,惊骇,难以置信,诸多表情交织在一起,那叫一个充满了复杂。
要说因为安史之乱受到冲击最大的人,还不是大唐这个时期的皇帝李隆基,而是他这个大唐的贵妃杨玉环。
瞧瞧周遭的地面上。
到处都是玉石做成的盘子碎片,一个个圆滚滚的荔枝滚的到处都是,这都是之前震骇之下没拿稳的器具。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这个诗句说的就是杨玉环喜欢吃荔枝,都成了后世的一个寓言故事,她小就喜欢吃川东的荔枝。
而唐玄宗为了讨好这个妃子,也是专门花大代价让人去运送这个水果,可不只是去川东地区寻找。
杨玉环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她发现广惜广冬的荔枝口味更好,所以朝廷每年便专门安排岭南地区进贡上好的荔枝供贵妃享用。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自然会尽力满足她的偏好。
吃荔枝,而且要吃新鲜荔枝——这个奢侈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要知道。
从盛产荔枝的岭南到长安,路程在大约2100多公里以上。什么概念,坐高铁都要好几个小时的概念。在唐朝可没有高铁,所以刚采摘的荔枝为了保持新鲜,只有靠驿卒快马传递。
按这个时期的加急速递每天200公里计算。
也需要大约10天半的时间。
这还是不间断换人换马,保持最高速度的结果。
整条官道上,气氛肃杀的怕人。每隔五里,十里都有驿站和望台,驿卒和公人们紧张的等待着。
有人伸头探看着远方,有人给马匹反复检查着鞍具。突然,道路尽头传来越来越响亮的马蹄声。
驿马来了!
来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