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89章 张嘴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第89章 张嘴一吐,便是半个盛唐!(2 / 2)

随着一阵带着几分悠长,又带着几分肆意潇洒的曲调出现,光幕流转之间慢慢浮现出的那一个身影开始清晰。

随即。

整个曲调的音调又添加进入几种变化。变得更加磅礴,大气,甚至还有几分浩荡的味道交织在一起了起来。

这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有听过的曲调类型,让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不禁好奇,什么人能够有此曲调作为背景呢。

读书人当中的豪侠?

还是什么在战场对战方面有大作为的读书人?

大家都是凝望天空。

随着流光涌动。

只见。

一个屹立于山河之上。

身着一身儒雅长袍,气势带着浓郁谪仙气息,肆意潇洒的一个俊逸人物,便在流光当中缓缓呈现而出。

带着一种仿佛谪仙下凡的味道。

他凝望着苍天。

那双眼睛当中带着几分向往和惆怅,好似他本来就是该生活在天上,却因为什么事情无奈跌落了凡间一般。这种一般人绝对不会有的心理和姿态,顿时就感觉到了这一期人物的与众不同。

“谪仙临凡尘?”

唐太宗李世民眼神闪烁不断凝望天边的仙神。

他们这个时代的皇室,已经是有一个看颁奖的惯例,又是开始吃着小羊汤,啃着大羊排的观看颁奖。

此时此刻,大家伙儿都没有吃东西了,对于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展现,许多人不禁是露出了几分思索的表情。

这人读书人肯定是读书人。

虽然这新一期的人物,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有文化的武将,但身上那骨子书卷气息依旧实在太浓郁了。

百分之九十五是读书人,而且大概率还是大唐的读书人,正因为此,他们在想会不会是自家朝堂上某个被忽视的人物呢。

不像。

没有任何可以对话入座的人。

也可能民间的某个大贤。

是一个放弃了自己武将天资,悍将资质,转而去弃武从文的未来大贤?好吧,这个猜测之前就在王阳明身上猜测过了,事实证明对于一些天才而言,读书丝毫不影响他们练习武艺。

兴许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可是随便练练也很恐怖。要不怎么是仙神所说的人杰,天赋上面绝对不能去质疑。

“总归还是我大唐的人,这一点没有错就行,不管是不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那对大唐而言都是好事。”

李世民忍不住有些高兴的开口说了一句。

其他人也是微微点头,面露笑意。

他们心中依旧是在琢磨着上榜之人的身份,知晓这一期的人物是大唐时期的人,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时期的了。

面孔着实有些感觉陌生,想来,不大可能是贞观年间的人,也或许是大唐下一个皇帝的臣子。

大唐的君臣琢磨是肯定琢磨不出答案。

就在此时。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大多其实也都在各种猜测。

大部分人对于服饰肯定不会有所认知,他们只是想要通过曲调,通过人物形象猜测这一次的上榜人物是什么人。

然而。

奈何信息依旧是一如既往太少。

大家讨论的七七八八,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于是乎,大家只好是凝神屏息,等待起仙神公布答案。

仙神仍旧是并没有继续吊胃口,在展现完这一期人物的形象之后,祂双手当中的流光已然是缓缓开始播放起了影像。

依旧是一首代表人物的诗句率先出现。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为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这是一首充满了极度张狂意味的诗句,有着仿佛要气吞山河,要登临九天之上成为仙人一般的味道。

在所有人心情都被影响的有些惊疑不定的情况下。

画面当中的诗句开始隐去。

出现了这一次人物的详细事迹。

【他,是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

【他传奇的百度一生,被无数人传颂。】

【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了这位超然的诗仙、】

【他独树一帜,带着西域狂放洒脱的气质,拒绝了“摧眉折腰”他“举杯邀明月”洋洋洒洒为后世留下多少千古名作。】

【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他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正所谓喝酒半斗入豪肠,其中七分化成天上的月光,剩下三分化为剑气。一把剑,一个人,在华夏山川之间纵横。】

【他令后世芸芸众生都为之感觉震撼,传奇的一生就如诗句一般狂放洒脱,这是一个终其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去讴歌自己的理想,拥抱整个世界追求着充满浪漫主义生活的人。】

【他的生活一直是豪放的,从少年时期便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一幅幅自然景观在他的笔下情景交融。】

【从页页诗篇走来,他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向历史深处走去,他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正所谓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开始诗意奔腾。】

【从古到今华夏文坛群星闪耀,但他绝对是最独一无的那一颗,他以飘逸洒脱的风格独成一派。】

【因此,无数人将他称为诗仙。】

随着仙神的话语满满阐述,伴随着背景情绪带着气势恢宏的曲调,一代后世无人人都很熟悉的千古人杰缓缓展现而出。

是的。

这一期的人物就是那个无数小学生的噩梦,每当看到他的名字,都要伴随着一个名为【必背】的噩梦降临的人。

这一位人物多牛逼?

那绝对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即便不放他的诗。

后世的大多数人肯定都能背出些来。就比如,去随便问一个刚刚接触过唐诗的小孩知不知道这位人物?

他也肯定张口就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的。

没错。

这一期的人物就是盛唐诗仙,剑术也是超凡的人杰——李白。

他把诗歌写到了极致。

说起李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位“诗仙”,一生创作了数不清的乐府以及歌行和绝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句话想必看过《妖猫传》的人,或者别的大唐作品的人都不会陌生。

这是李白灵光乍现,随手写杨贵妃的诗句,诗风却无比绝美,把牡丹和杨贵妃交织在一起写。

花即人,人即花,如此一来,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仅一句便写出了杨贵妃的绝世美艳。

纵观古今未来的诗坛。

他都是绝对不可被忽视的存在。

唐朝人对诗人的关注度那叫一个狂热。李白在那个时候的知名度,估计就是和后世的迈克尔杰克逊在乐坛差不多。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在唐文宗时期被御封为“唐代三绝”。

这三者可是经过唐朝皇帝认可的。

这就证明李白在唐朝后期已经非常有名了,估计士子书生应该都能读到李白的诗并且能受到其诗篇创作的影响。

特别是在整个唐朝。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虽然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但也表明了他的地位,唐朝时李白到底有多出名?

不完全统计。

唐代人提及李白的诗有130首左右。其中有大量的高官贵族,还有大量的文人,都是对李白无比追捧。

他们的文章都是发自肺腑的表达对李白的才华赞美。而且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可也是李白的小迷弟!

李白与杜甫是唐诗里的两尊大神,两人在诗词界都享有盛名,被后人分别尊称为“诗仙”和“诗圣”。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其实诗仙和诗圣之间,其实有一段“单相思”的故事。

杜甫的一生都非常崇拜和喜好李白。

他熟读李白所有的诗,会探听李白的消息。可以说,杜甫就是李白的小迷弟,是粉丝后援会的会长。

天宝三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也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在这一年,李白与杜甫相识了,他们相谈甚欢,一起携手出游,虽然只是一段很短暂的时光,但是杜甫还是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们相识的日子,像极了见到了偶像之后的粉丝行为。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

反正就是诗里记录了两人“酒后同睡一张床、盖同一个被子,白天手拉着手,四处招摇”的纯洁友谊。

两大诗坛圣人是如何在浩瀚人海中相遇的?天宝三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那时李白正经历他人生中一个小小的低谷,原本以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没有想到四十四岁的他被唐玄宗“赐金劝还”,从长安来到了洛阳,但是李白当时已经在世上久负盛名,所以能写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语,他就像一颗“太阳”,被世人敬仰。

当时杜甫只是一位“光华未露”的青年,就像一颗“月亮”一样敬仰着李白。他科考不第之后四处游历,也恰巧来到了洛阳。就这样迎来了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完全不输给孔子和老子的见面。

李白和杜甫一见如故,杜甫被李白浪漫、率真、豪放的性情所吸引,这也许是他一直想要做的样子,但是杜甫全是一个深思、内敛的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是两人仍旧成为了挚友。

日日高谈阔论、畅饮美酒、携手共游洛阳。

这段经历更是加深了杜甫对李白的倾佩之情,以致日后,杜甫常常写诗来怀念这段经历。

真的可谓是“为你写诗,为你静止”了。

之后,两人重逢的次数越来越少,不过,由于杜甫是李白头号粉丝,所以还是会经常写诗给李白。

一起畅游洛阳之后,李白邀约杜甫一同去求仙问道,于是两人来到了道家胜地王屋山去拜访一位有名的道长。

然而呢。

道长确实没有找到,但是遇见了高适,高适也是一个才起卓然的诗人,三人相谈甚欢于是三人成队。

又开始了3p……不对,是结伴而行继续求仙之旅。忧国忧民的杜甫显然不是对求仙问道感兴趣的人,但是能与自己的偶像在一起大概是愿意的,求仙问道无果,三人离开宋州。

高适与两人辞行。

这个时候。

李白要去齐州领受道箓,但是杜甫仍旧不舍李白,跟着李白又到了齐州,一路上两人弹琴赏月甚是快活。

来到齐州之后,李白又最终没有如愿,要与杜甫辞行,临行之前,杜甫与李白相约明年兖州相会。

盼望了一年。

杜甫终于与自己的偶像再次相遇。兖州一面,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赠李白》,为李白打抱不平。

他认为李白有才华,有抱负,有能力,却得不到当政者的赏识。果然是“粉丝眼里出西施”。

客观来说,李白确实才情斐然,但是让他当政却是不适合的,毕竟李白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诗人。

两人或许都没有料想到这次竟是最后一次相见,自此之后,李白与杜甫华夏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再没有再相遇。

在这次的友情中,或许李白和杜甫是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李白生性洒脱,到哪里都能结交到朋友。但是,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却是他最重要的朋友。杜甫在之后的漫漫人生当中对李白“念念不忘”。

常常思念起李白。

也是所谓的一见李白“误终生”吧。

杜甫去到了长安,常年困于书斋,便写了“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幻想着要是能与李白一起隐居问道该有多好。

之后,杜甫几经离乱,颠沛流离,但是心中仍然记挂着李白。听说李白因为安史之乱获罪流放,为李白打抱不平,写下“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认为李白的冤屈和屈原一样。

听说李白无罪释放了,杜甫又写下“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表达自己对李白的思念和为李白感到高兴。得不到李白的具体消息时,他又写下“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的诗句。

后世网友考证他写给李白的“情诗”,光是有记载的就足足有15首,题目也是可以说是相当的够“露骨”的。

什么《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腐国人和腐女看了当场兴奋的流鼻涕。而当李白入狱、被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杜甫却站出来为李白辩驳。

而李白面对杜甫的15首诗,却“冷漠”地只回了一首。

高冷的不行。

李白给予杜甫的回应的确比较少。

毕竟杜甫比李白年轻十几岁,当时李白已经是一个现象级的诗人,而杜甫的知名度还比较有限。

怎么说呢。

可能也是性格的原因,李白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予以热情回应,遗憾的是杜甫的诗可能并非这一领域。也有社会地位的原因在里面吧,当时李白和杜甫的社会地位并不在同一水平线。

李白比杜甫大11岁,当李白名满天下的时候,30多岁的大龄青年杜甫,还属于一事无成的那种人。

按那个时候的观点来说。

那个时候的杜甫就是一个小小的粉丝,一直狂热李白的粉丝,和自己偶像的距离十万八千里。

当然。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过,相比较李白的肆意豪迈,他总归还是差了一点点的距离。

这也是杜甫自己清楚的事情。

他如此“粉”李白,也从侧面说明了,李白到底有多厉害。

在文艺这个圈子里,承认一个人牛逼不难,难的是让同行承认对方比自己还牛逼!

而李白的才学便是如此广受人们的称赞和心服口服的认可,以至于使得诗圣杜甫都是他的小迷弟。

在后世。

一个人上学的时候学习唐诗,李白绝对是必学的诗人,他是唐朝诗人的巅峰,甚至是加下古诗的巅峰。

无人能够超越。

由于李白生性潇洒,风流倜傥,所以也被称为诗仙。不过,诗可以说只是李白的一部分而已。

他厉害还有其他两样厉害的绝技,一个是酒,一个是剑。

每一个男儿,都有一个仗剑江湖的梦。尤其是在唐朝,那个崇尚游侠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持剑江湖。

想要建功立业。

李白。就是其中一位。

后世的人了解的李白,几乎都是从他的诗开始的。谈及他的诗作,可谓是滔滔江水一般不能道尽。

什么《蜀道难》《将进酒》《侠客行》《长干行》等等,不可胜计。但是,除了“诗仙”的身份,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剑客”。甚至还有人说,他的剑术大唐第二,仅此于他的师父裴旻。

那么。

李白到底会不会“剑术”?

真的很厉害吗?

这显然不是一个多么难回答的问题。自古名师出高徒!不论李白的剑术有多高,先看看他的师父就知道了。

严格严格意义上来讲,李白的师父总共有两位,一位是裴旻,一位是韩准。裴旻应该是不少人大家比较熟悉的角色,他就是与李白诗歌、张旭狂草齐名的人,著名的裴旻舞剑。

历史上关于裴旻的剑术有多高,曾有这样一个记载:《独异志》记载,裴旻“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裴旻把剑扔的很高,最高能到十余丈,也就是30多米。而当剑透空而下时,他能够不差分毫的用剑鞘接住。

这本事可不只是杂耍,那需要的眼力和判断,还有反应也得足够高。然而,在裴旻看来自己这剑术根本不值一提。李白和他学完“箭术”之后,裴旻并没有传授他太多自己的“剑术”。

而是把李白推荐给了他的同门师兄弟韩准。裴旻和韩准,是同门师兄弟,师父是王灵智。

王灵智的师父又是督君谟,一直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这里自然不用去细表。

韩准看到裴旻的推荐信。自然倾囊相授。并告诉李白,不可外传。所以历史上李白的“剑术”不只是传承于师父裴旻。

也传承于韩准。

两人都是剑术大师。

教授出来的人能够差吗?

再说了,能够被当时公认为第一的剑术高手收为弟子,李白手下没有真实功夫是不可能的。一个名满天下的剑客,不会收一个文弱书生做徒弟,那样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要知道在古代,师傅的脸面很重要,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弟子争气不争气,这在古人看来是尤为重要的东西。

因此。

李白必然有剑术的卓越天赋才会被他们看重,不只是师傅,李白手下还有一个水平不错的侠客徒弟。

叫做武谔。

对方拜李白为师,可不是学习什么诗歌写作,他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目的是学习李白的剑术。

毕竟这位老师的老师实在是太牛叉了。

据史料记载,李白可不仅只是剑术高超,还有一把很有名的剑,李白给它起名叫“青莲剑”。

倒不是跟通天圣人的青萍剑有什么关系,他常常以“青莲居士”自居,所以给剑起名“青莲剑”很容易理解。

这把剑是李白居于川蜀期间,给自己量身打造的一把镔铁冷月宝剑。所谓镔铁也就是后世人常说的大马士革钢,或乌兹钢,原产于印度地,南北朝时传入华夏,以镔铁锻造出来的宝剑极其锋利。

甚至可以“吹毛断发”。对于这把宝剑,李白自然爱不释手。它曾在一首名为《暖酒》的诗中极力赞叹了这把剑——热暖将来镔铁文,暂时不动聚白云。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成仙。

2017年火遍中国的华夏的《王者真的不荣耀》里,李白作为一位剑客登场,翩翩剑仙的角色,念着“大河之剑天上来”,令无数玩家追捧。其实,在真实的历史里,李白确实是一位侠客。

而且剑术超群。

可以以肯定的是,李白一定会剑术的。

这一点在他的诗作中就可见一斑。据统计,他的诗作里提到剑的名篇,就超过40首以上。尤其是一首《侠客行》,不仅传达出他最为深厚的游侠情节,同时诗作还被金庸先生选作为小说《侠客行》的开篇词。

以《全唐诗》为依据进行统计。

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仍有103次之多。

而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也是共出现了118次。

可想而知。

对于剑道李白有多么的痴迷了。

这绝对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心实意的追求,练习,仁爱,实际的历史记载也有零星的关于李白武艺的描述。

唐代时候,社会上非常流行斗鸡活动,这也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消遣,但其中鱼龙混杂。

不少地痞流氓混迹其中,喜欢惹是生非。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和几位地皮流氓纠缠了起来,李白一怒之下,大发神威,拔出宝剑,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一个人和几个人,甚至十几个混混打斗,尤其是正面相抗,没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

古代的混混可不是后世的街溜子,没有点儿本事不提上几把刀,那基本上混上几天就得混到臭水沟子里去。

更何况是在赌博的时候,混混不带武器,那是显然不可能的事情,而对于这些个地痞流氓。

李白不仅全身而退,同时还杀了对方几个人,这可是不穿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称之为完虐。

有几个男子有这样的好身手呢?这绝对是历史事实,因为正是这个事件,让李白有了一段流浪的人生。

说的直接点就是躲灾。

青梅煮酒,松下谈诗,望满天星斗,叹日月山河。多亏这段被美化成为“诗和远方”的浪漫岁月。

才有了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为后世留下上千首瑰丽诗篇。

当然。

能够在没有准备下单枪匹马干这么多人。

因此李白不可能是什么绣花枕头,毕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气魄不是随便就能出来的。

李白在诗与剑方面,都不是什么普通的人物。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杀过人,而且没有被官府追究责任。

这是一个应该活在《天空八部》类似世界的人。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做人就要如一侠客,山川皆在脚下,名传千世百代。李白的诗文是潇洒的剑气,剑影又是飞舞的诗文。

因此。

李白的剑与诗。

皆是流传千古的盛唐气象。一个剑客在红尘岁月里执着地流浪,一个诗人在亘古时空中自由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