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呢。
这本该惠及百姓的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但却造成了国用不足,使得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因此,崇祯年间遭遇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
没钱。
怎么能够有效的救灾?
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灭亡,也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
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而这个时候京都诸多大臣家里面还藏着上亿两白银啊——李自成勒索都勒索到了七千万,天知道这群大臣手里面还留有多少。
至于有人所说崇祯内府有千万两巨银,实属无稽之谈。
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手里面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后世可靠史料也证明,李自成入京时,国库与皇家内库已俱空。
对明朝末代皇帝来说,他虽然手上有着滔天的权利,可却也即阻止不了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大家族们的偷税漏税,也阻止不了各地军事长官各自为政的军阀割据状态。
因为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与倭寇的荡平和“海禁”的松弛。明后期东南地区的新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即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上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冲突必然存在。
万历年间。
明神宗万历皇帝为解决国库不足与宫廷消费不足的问题。
他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敛财,这种祸国殃民的掠夺式征税,尤其受到了东南发达地区工商业者的强烈抵制。
一些工商业者与民众对其的抵制,甚至达到了武力对抗的程度,南直苏州地区于万历二十九年爆发的民变即是其一例。
而明末东林党崛起,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支持新经济的发展,其思想主张中也有“工商皆本”的意思。
这些人反对大征商税。
东林党人凤阳知府李三才便极力反对这种行为。
而后期东林党要求减少对工商业者征税,这一方面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间接的动了“国本”。
这里指的国本是立国之本,即农本立国。
减少了对工商业的征税,导致税种单一,就必然减少国库收入,以及对农业征税的增加。
后来的“三饷”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税不征于东南则必税于西北”,黄土高原的民变不仅仅是天灾造成的,若国家实力雄厚,政策得当,万不会引起此般规模庞大之起义。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在后世,那么注意不能让资本主义萌发的原因,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华夏古代经济发展的周期率问题。这种新经济因素出现并繁荣,而最终导致立国之本被动摇的情况在华夏出现过至少三次。
首次是盛唐天宝年间,在传统经济的高度发展下,各行各业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因素。
可是呢,唐玄宗未能认真的加以利用,没能在体制上给予适应的体系,只不过是草草应付了之设置了相应行业的税使征税,这就导致了接下来爆发的“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出现倒退。
‘安史之乱’同时也是华夏古代传统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次出现在北宋年间,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市民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服务市民阶层的行当与新事物不断出现并发展。
交子、飞钱、瓦子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推广,说书业的兴盛,以及相应户籍体制中出现的“坊郭户”作为一个单独户种的出现。
城市极大繁荣,海外贸易繁盛,无不体现了新经济因素的到来。而“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免役法”“均输法”无不体现了新形势下的要求。而“市易法”则可以说是国家力量利用金融业的雏形。
这次变法可以说是一次华夏可能进入近代的机会。但是,毕竟时机条件还是不太成熟,经济上农业仍为绝对主导。
法律条文是旧式的,保守派与变法派官员是旧式的,皇帝是旧式的,思想是旧式的,整个社会原有体制与思想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大体与旧体制符合,而少数不成熟的“冒头”思想很快被淹没。
至于变法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重重问题,更明显带有旧体制的深厚烙印。当然,苛求古人超越时代的限制,也是极为不合适的情况。只能说这是历史环境造成的必然和悲剧结尾。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致到靖康之变,落后民族入主中原,使得华夏再次进入了一个黑暗耳朵时期。
因为资本新经济和农业之本没有能够很好的融合,华夏在长期战乱以及之后落后民族的统治中遭到极大削弱,其基石(农业)也发生暂时性衰退,使得本来已经崛起了的华夏民族再次倒退。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
第三次。
资本的新经济因素再次发展到了与农本经济相冲突的地步。
而这次最为发达。
因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终究没有融合农本经济体制。
因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分为两条线——新经济因素建立于农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根据历史经验,农本经济的发达必然导致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土地兼并。
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不过是农本经济发达带来的副产品。
而土地大兼并酿成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的结果,却毁直接摧毁脆弱的新经济,随后的清军入关加剧了这一结果。明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农本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矛盾。
经济发展——土地大兼并——社会矛盾激化——动乱——经济衰退——然后再发展。
这就是历史的不断循环。
此时崇祯的时间节点已经来到了最坏的环节。
因此。
他便是非常渴望如同王阳明这样的圣贤出来,能够帮助他打破这该死的循环链,让大明从其中挣脱出来。
王阳明确实也有如此能力。
“指望朕这朝堂上其他人是指望不上的。”
关于这一点。
崇祯认识的很清楚。
他的朝堂上有能人,但更多的都是一些毒瘤。
什么士大夫。
当满人打过来之后,这些曾经被称为“铁骨铮铮”的明朝士大夫们,要不就因为头皮太痒连夜剃光了脑袋,要不就被孝庄睡服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大清的肱骨大臣,要不因为河水太凉羞羞答答地上岸做官去了。
这些个士大夫真的就是毒瘤,是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无论如何。
明朝正统王朝直接灭亡于明末起义军。
残部势力灭亡于清军。
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长期两线作战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崇祯帝凤兴夜寐,勤于政事,不是一个华夏传统史学中“亡国之君”的典型形象,但遭遇内忧外患的现实局面却让他成了亡国之君。
内有天灾大旱。
以及以此为诱因而起的农民起义军。
外有辽东后金八旗铁骑。
明末战事常常出现两大忧患交替之势。
明朝单独对后金时,曾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及战略优势,如天启年间的哪一个“宁锦大捷”。但随之农民军在黄土高原不断发展,事情就发生了改变,因此,可以说,明末民变与辽东战事有紧密的间接联系。
这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明朝的两线作战,使其不能专注于一处。崇祯也知道这一点不对,但是他也根本没有任何的办法。
国家的内忧外患,令崇祯也非常着急,崇祯十一年五月,他甚至给大臣们出了一道作文题。
题目大意为,现在国家内忧外患,应该怎么办?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作文题,居然考出了一大群愤青来。
不。
应该说是嘴强王者更适合一些,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主张,要双拳出击,灭了农民军和满清两个祸害。
兵部尚书杨嗣昌,刚露出点先和满清议和的口风,就立刻被他的下属——兵部赵郎中骂的狗血淋头。在这群嘴强王者们的逼迫下,崇祯也只好硬着头皮死撑,使得明朝最终亡于双线作战下。
直接亡在了起义军的手中。
剧情走到这里,基本就死路一条了。剧情一死路,有人就要跑出来强行剧终,那就是头顶上的老天爷。明朝末年气候反常,被称为小冰河时期,崇祯即位以来,旱灾、蝗灾、瘟疫就没断过。
这便是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最重要的原因。
而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闹得声势浩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晚明官员的相互推诿和欺上瞒下。比如最初的陕西动乱,从崇祯元年就开始了,一直到了一年后瞒不住才上报给朝廷。
后来杨鹤受命招抚陕西叛军,一开始形势大好,几乎所有的叛军都接受了招安,他也一直报喜不报忧,一直到叛乱复起前五天,他给崇祯的奏折还说,现在陕西地区形势大好老百姓安居乐业云云。
后来暴乱再起,杨鹤回京领罪。《明实录》上记录,崇祯见面就大骂,说你不是说一切大好吗?
怎么成这样了!
不只是这么一个情况。
陕西地区的叛军,遭到了洪承畴的镇压,不得已流窜到山西,结果山西官员们的第一反应,也不是讨论如何抗敌,而是推诿责任,山西巡按罗世锦给崇祯的奏报里,通篇都在标榜山西地区国泰民安。
最后话锋一转。
指责陕西官员故意把“流寇”赶到了山西,更雷人的是裴俊锡,他居然提议,让陕西官员先把叛军赶回陕西。
然后再讨论是剿还是招安的问题。可见这群人是多么的无可救药,多么的没有那个资格坐屁股
都是一群贪生怕死,没有任何责任感的人。文官集团的表现太过让人恶心,否则崇祯帝就不会在遗诏中称“文臣皆可杀”了。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明朝还没完全覆灭之际,这些人为了苟且,将在明朝掏空心思捞的巨额财产乖乖上交给了清朝。
不但如此。
他们还将汉人发明的“儒家精髓”统统教会了满人。
并感激涕零地摔下马蹄袖,高呼奴才该死,谢主隆恩!然后满人再用明朝大臣攒下来的钱去平定更多的汉人,并弄出了一个康乾盛世。真可笑多少后世汉人,还在夸赞所谓的康熙乾隆。
实际上。
这两个盛世的底蕴都是大明留下的底蕴。
实际上。
就是南明时期的所谓匡扶之臣也是一般货色。
清军占领南都的确切时间,是南明弘光二年五月十七日,整个过程兵不血刃,可以说就是电视剧都不敢如此演。进南都城时,带头迎接的,正是东林党魁首,所谓的清流领袖钱谦益。
本来清军破城前,他以江南士林“魁首”的身份,大张旗鼓的说要投湖殉节,引得一群名士纷纷围观。
可是众目睽睽之下呢。
这个家伙就很是奇葩。
他假模三道的摆了几个POSS,弯腰一试水,却嚷嚷了一句“这水太凉了”,说什么也不跳了,然后立马献城投降,主动剃发。看得江南诸名士大跌眼镜,连几百年后的乾隆皇帝都给他定论成“贰臣”。
可想而知。
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明朝的灭亡和这些官员的关系也无比巨大。
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交替进行的宦官干政,与明末的各种没有意义的党争,无疑大大消耗了明朝的中枢力量。
至于宦官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任人唯近的问题。信任自己接触密切,相互了解的人是人之常情。
这种现象至今犹存。
而除此之外,宦官受到重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宦官多出身寒微,与多数文官相比没有雄厚的背景。
进士文官多出身于社会上中层,因为有能力使一个人长年读书,并且参加应试科举的家族多数并非贫户。
而重用寒微出身的人士掌握重权也是皇帝的一种统治方式,与汉武帝重用平民人才在原则上是有些类同的道理。
从皇帝的立场来看。
重用宦官对自己皇权的威胁较小。
当然。
事实证明不完全对。
但的确自始至终宦官专权未对皇帝本人造成过太大威胁。明代宦官专权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特殊的行使方式。
是皇权的延伸与异化。
明朝宦官“人才辈出”,从“横刀跃马”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升级版特务组织“西厂”的汪直。
再到八虎之首刘瑾。
以及消耗掉明王朝最后活力,但却很好的对付了文官集团的“九千岁”魏忠贤,其实无不为明朝的灭亡助了一份力。
明后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明末三大案”即是其典型代表。
当做事不以事件本身曲直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时,党同伐异,倾轧腐朽即是必然的结局。
辽东经略熊延弼的悲剧。
与宁锦大捷后袁崇焕的被迫辞官。
就是宦官专权与党派斗争恶果的直接体现。明朝后期的党争危害更大,这一点在南明各政权中体现的更为充分。
其实宦官也没有比这些个文官好到哪里去。
都是一群奇葩。
崇祯皇帝在位时杀掉的最后一个人,是一个叫张殷的太监。
帝都城破前的三月十六日。
这位张公公兴高采烈的找崇祯,说自己有破敌妙策。心头燃起希望的崇祯忙问是什么,却是只见张公公一本正经的说——等李自成打进来您就赶快投降,肯定一点事都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脑子才能够想出来的话,气的崇祯当场把他砍得稀巴烂,宦官和文官一样脑子都有些问题。大凡一个王朝碰到这种情况,王朝基本就是气数已尽了。因为不只是农民忍不了。
就连这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忍不了,一个王朝有这么多脑残祸害加怕死鬼,还能延续下去那真就活见鬼。
这段时间以来。
知道了这些个历史的崇祯,已经流放了许多官员,可是又不能全都处理,那样国家就难以运行下去。
可怜崇祯皇帝。
苦苦支撑着大明的末局,不可谓不呕心沥血,然而历史并不会施舍半点怜悯,只是冷冷地对他平庸的才能给予回应。
朱氏王朝终于走入了穷途末路。
朱由检认了,昨日平地高楼的辉煌,今天大厦将倾的悲怆,好似都是这个王朝应得的报应。一切就像精密计算过,一点儿也不多,一点儿也不少,而他只是恰好站在了终点。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
万历皇帝和他上一任的木匠皇帝绝对有莫大的关系,哪怕崇祯皇帝基因突变变成了一个正经人也无济于事。
于是。
大明在正常的历史轨迹之下灭亡了。当然,现如今,在仙神的颁奖当中,崇祯皇帝已经提前知道了很多东西。
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避免一些隐患的爆发,只不过,依旧不够,知道了并不代表能够改变。
就比如朝堂贪腐的问题……该如何杜绝呢,不是靠崇祯强硬手段就能行的事情,也不是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感化他们,大家都是这样,十个人里九个贪,还有一个跟着那儿在演清官。
正因为此。
一时之间。
陷入了某种僵局,短时间无法解决问题的崇祯,时不时的就会感觉头疼,对于王阳明这种对人性很是钻研的能人,如此一个圣人级别的帮手,可想而知,他的内心到底有多渴望了。
简直恨不得自己变成女人以身相许的那种,咳咳,这就是个形容词,不然这段故事就要变味儿了。
只是说明一下崇祯心中有多么希望得到王阳明的帮助。
“先生啊,来帮朕救救大明吧。”
崇祯对着天空当中仙神流光里的王阳明开口祈祷。
而这个时候。
王阳明却好巧不巧。
已经是拿定了注意。
“要实践我的道路,那里绝对是最好的舞台,纵使危险重重那又如何……我要成圣不就是为了做这样的事情么。”
“而且完成试炼就能回来,还有仙神所说的大奖,没道理不选择这个,极为契合我自身的选择。”
这个时期还没有“神功”大成的王阳明。
此刻明悟本性。
他看向了身旁之前就赶过来的父亲。
在父亲欣慰的颔首之后。
他选择了。
【试炼之路:上苍有感获奖人仍旧走在践行真理的道路上,特此开辟试炼,可以将获奖者传送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空,在自身朝代最低谷的时空当中,去改变历史,以践行自身的道路。完成试炼将获得神秘大奖,可回归自己的时空。】
只见。
随着王阳明选择了这个选项。
仙神的双眼当中。
就瞬间绽放出了一道耀目的光华。
将王阳明包裹在其中。
下一秒。
光华消失。
只见。
王阳明消失在了大明正德年间……诸天历史位面的人无一不感叹敬佩,对这位圣人的选择竖起大拇指。
而正德年间的朝堂上,则是有无数人松了口气,心中暗自诅咒,希望王阳明死在那个未来的大明才好。
不管大家心里面的想法如何,总之,在仙神双手呈现的流光当中,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能够清楚的看到。
王阳明出现在了一个宫殿当中——他的面前,站着一个一脸兴奋,欣喜若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面孔。
正是崇祯。
看到这跨越时间的一幕。
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到了一起,对于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冲击力绝对十足,一个个心里面都感觉到了震撼。
而对于亲身体验到这情况的崇祯而言。
他就是看到了无与伦比的希望。
“先生,感谢您的选择……感谢您来帮朕。”
崇祯深深一拜。
被刚刚回过神张望四周的王阳明赶紧扶助。
两人相视。
这一幕印刻到了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的眼中。
也象征着。
一个跨越历史的“合作”即将展开,结果会如何呢,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忍不住心中感觉到了好奇。
而显然。
他们现如今也得不到答案。
【三日之后!将颁布下一位获奖人物!】
所有奖励给与完毕。
仙神自然是也开始按照之前的流程,在宣布了下一次颁奖的日期之后,直接消失在了诸天历史位面的天地之间。
祂那伟岸无比的投影身姿缓缓消散如云烟。
原本被仙神身姿给遮天蔽日了的各个时空,于眨眼睛的功夫便见晴空万里,万界的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仙神之前手中流光的最后一幕,还深深印刻在大家的脑海当中。大家也明白又一次仙神的颁奖结束了,可是呢,依旧是有些感觉意犹未尽,哎,这仙神颁奖的时间果然是太短了呀。
真希望仙神能够整日整夜的颁奖,嗯,就算不颁奖,让大家一直看着,被改变了的时空在如何发展也好啊。
看这个颁奖真的是非常上瘾……特别是这一期,那叫一个让大家感觉心潮澎湃,揭示了华夏的一代圣人不说。
这个圣人还和上一个榜单的悲剧人物崇祯产生了交集和合作,无数人都想要知道末代大明的发展将会如何。
只可惜。
仙神不给他们这个看的机会,也不知道,以后到底能不能有看到的时候,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心中都有些患得患失。
“又一次颁奖结束,哎,一代圣人和末代皇帝的合作,好想看,真不知道那会是多么精彩的故事呀。”
“是啊,我也想看看圣人在末代发威,到底是何等的英姿才能压轴。”
“我寻思以后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杰,会前往末代王朝,去拯救自己的国家呢,想一想就感觉激动呢。”
“身为大宋末年的我们……好想看到岳将军也来哦,可惜,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实在不行让开国皇帝来救我们也好呀。”
大家都知道下一次颁奖还是老时间三天后。
生活重新回到正规。
不过呢。
几乎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是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然后一边跟自己身边的人套路这一期仙神颁奖的变化。
那个选择奖励不谈,就光说穿越时间,去到同一个王朝的其他年代,就让很多人感觉到了极为新奇。
全都是热烈的议论不断,所有人现如今更加期待着下一次仙神降临,真就是跟后世追剧追到正精彩的时候差不多。
而至于新的一期到底会是什么人物,能够担得起千古人杰的称呼,大家对此也是热议不断。
当然。
肯定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猜得出来。
就算真有那种可以测算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测算的了,不是跨不跨世界的问题,主要是新的一期江升还没开始制作。
至于到底选择谁,还没有想好呢。毕竟才刚刚升了一个级,从初级颁奖人变成了中级颁奖人。
完成了阶层的一个上升。
江升肯定要先研究一下自己获得的权限嘛。
让诸如王阳明一类的获奖人可以跨越时空,只不过是一个花费三百经验值的系统奖励逆天权限。
要知道。
他还有两个系统的逆天权限需要去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