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究竟会不会为了天下苍生,选择那个一看就知道危险无比的奖励?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在冰神凝息的注视。
而到底是什么样的选择,才会被他们当做危险的奖励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同样能够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的奖励。
甚至于比之前那些个奖励还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试炼之路:上苍有感获奖人仍旧走在践行真理的道路上,特此开辟试炼,可以将获奖者传送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空,在自身朝代最低谷的时空当中,去改变历史,以践行自身的道路,完成试炼将获得神秘大奖,可回归自己的时空。】
是的。
这极为特殊的一个奖励。
便是能够让获奖人穿越时空的奖励。
江升升级成为中级颁奖人之后,所获得的第一个逆天权限就是如此——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能让获奖人穿越时空,显然,这又是系统为了改变历史才拥有的权限,但其不可思议的程度绝对令人震撼。
江升看到这么一个权限之后都目瞪口呆了很久,毕竟,能够降临诸天历史位面不说还能够穿越时间。
着实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功能,这不得不让江升重新认知了一下自己的系统,恐怕其拥有的威能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
如此一个权限。
虽然对于江升而言没有任何提升和作用,但是对于诸天历史位面的人来讲,却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奖励。
特别是对于那些王朝末期的时代而言更是如此。想一想吧,若是大唐末期,唐初名将们全都赶过去救场。
大汉末年霍去病带着大军镇压不臣,什么穿越者王莽得是个什么下场?估计都不需要天选之子刘秀登场了。
这对于诸天历史位面而言,绝对是一个足以让他们浮想联翩的奖励,只不过大家却也都知道选择这个奖励的危险性——毕竟,一个王朝的末期肯定是乱象丛生,想要在其中生存都有够困难。
而想要力挽天倾的拯救整个王朝,其中的道路有多艰险傻子都清楚。
正因为此。
在看到了王阳明的奖励选项当中,有着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之后,大家对于王阳明会不会选择越发好奇了起来。
朱厚照的正德年间虽然皇帝荒唐,老百姓们和士大夫也极为艰苦,但总归是比大明末年的时候好上许多。
毕竟。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人,看过这么多期仙神颁奖,也都清楚大明末年,就是那崇祯所处的年代。
内忧外患。
绝对可以说的上是极为危险且艰难的处境。尽管崇祯获得了三十年【天佑】,拥有了增加国蕴的资本和民心。
可要想改变正常历史的走向,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只能说是有了希望机会,崇祯也开始为之努力着。
但总归大家也清楚,崇祯皇帝骨气气节有,但能力只能说是合格的皇帝,在王朝中期的时候做个守成之君没有问题,可在王朝末期想要有做作为,改变王朝覆灭的命运那就绝对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确实是如此。
崇祯尽管也是【感动华夏十大人物】榜单上的人,但是哪个榜单并非是以个人能力和成就进行的评估。
而是以的是否让华夏千古为之动容,为之感动作为的评估标准,这是大家明白崇祯自个儿也清楚的东西。
因此。
要想真正改变历史。
对于崇祯而言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
毕竟。
他能力比不上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比不上永乐盛世的一代大帝朱棣,这两人去了也都不能保证稳稳的成功。
是的,挽救一个末代王朝比从头再来打下一个王朝可困难多了,一个王朝末年的问题是多到难以处理的过来的情况。
这就跟为什么后世那些资本搞餐饮,会不断的开店关店再开店是一个道理,拯救一个已经没救的餐饮店,远比去开一家新店然后炒作起来困难无数倍,拯救末代王朝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就说王阳明所处的明朝,它的末代时期崇祯王朝时期,诸天历史位面的人,早就有不少人通过仙神的讲述,以及仙神讲述当中所呈现的一些细枝末节,分析出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
这还只是大家能够分析出来的,还有很多没办法分析出来,但实际存在,对于王朝影响颇大的隐患。
如此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该如何挽救?那需要的不止是【天佑】三十年,还需要的是一次次的改革和变化。
而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朝代,改革和变化所代表的都是危险,君不见,多少先驱就死在了改革的道路上。
毕竟。
改革就意味着要动一些人的蛋糕,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举动,会遭受到不知道多少人暗处的攻击。
即便是王阳明这样的圣人穿越过去也是如此,不可能说因为他是圣人,那些个被动了利益的人就不计较了。
这是得冒着生命危险去做的事情。所有人,包括王阳明自己也清楚,仙神的最后一个奖励选项便是如此特殊。
“该如何选择?”
王阳明陷入到了内心的权衡思索当中。
而另一边。
“先生是否会选择来帮朕呢。”
崇祯在自己的位面当中。
遥望着天际当中仙神手中的流光,看着正在思索的王阳明,他的心情很是紧张,眼神当中带着期盼的神色。他当然是很想要王阳明这样的能人,来帮助他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末代大明。
手上无人可用的尴尬,崇祯最近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他想要做很多的事情,但是能够帮助他的人少之又少。
特别是看到别的朝代能人辈出,而他的朝代只有那么几个可用之人,心里面别提是有多么的难受了。
嗯。
当然。
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用之人,通过仙神的流光展示,崇祯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朝代上有一群忠心耿耿的人才。
韩爌。
一个曾经协助崇祯铲除魏忠贤一党,为崇祯掌权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此人办事公正并且处事有方。
是崇祯这个时期难得合格的首辅,也是难得对形势有着清醒认识的能臣,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这样一位老成持重、引正抑邪的首辅,在正常的历史上,会因为受袁崇焕牵连,被魏忠贤余党弹劾。
然后韩爌心灰意冷、上疏隐退,自他以后,崇祯皇帝手下再无好的首辅,当然还有一个史可法可也只当了三个月的首辅。像是如此人才,崇祯改过自新后,便是竭力争取回了这个老臣的心。
还有什么卢象升之类的,崇祯也是一改以前多疑猜忌的毛病,重用了这么一些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的人。
然而。
不够啊。
对于一个末代的大明而言。
只是几个人真的非常不够。
他需要更多的人才……像是王阳明这样的圣人,就是他求知若渴的对象,崇祯心中祈祷期盼着。
只要王阳明敢来,他现在就敢重用……看了这么多期的仙神颁奖,亲眼看到了那么多伟大帝王的过往,崇祯已然是比以前有了很长足的长进,知晓一个伟大的帝王该使用的是什么帝王之术。
所以。
他蜕变了……知道了如何重用,也知道如何防范权臣,都是多亏了先祖,他在诸多帝王的人生当中收获颇丰。
“王阳明这位先生若来,朕必全力庇护,并且给予最大的支持。”崇祯在心中暗自许诺了一句。
可能有的人说他在吹牛皮,明朝皇帝后期就没有实权,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别说庇护其他人。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明朝的皇帝真的没有实权吗?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因为确确实实很复杂。如果说明朝皇帝没有实权,正德和天启都是被文官给害死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正德是如何调动军队打败小王子的呢?
而天启又是如何借助魏忠贤进行税负改革的?即便是最会折腾的曾经的崇祯,不也杀了几百个大臣吗?
这种情况。
怎么能说朝皇帝没有权力。
要知道。
当年朱元璋挖空心思设计的胡惟庸案,其目的就是解除宰相制,组建他可以随意任命内阁大臣的内阁制。
内阁制被明朝粉丝吹成是西方制度的雏形,这简直就是胡扯,明朝内阁成员其实是临时性的一个制度。
它没有西方制度那么大的权利。也正因为朱元璋设计的这个制度太完美了,清朝入关之后才一直沿用下来。
最关键的是他们还会处处受司礼监太监的制约,这就是为什么刘瑾能够在朱厚照时期和文官集团抗衡的原因。
在明以前。
唐之后一般都是三省六部,这里的“三省”虽在各时代位有高低,内部分化也有差别但基本职能是不变的。
“三省”长官负责商议、施行政治事务。
唐朝原则上的这个部门是可以绕过皇帝的,宋朝皇帝虽要过目,但宰相依旧有决策的权力,比较有名的典故有赵普向赵匡胤推荐为官人选,赵匡胤不答应,赵普坚持己见最后还是让那人当了官。
唐朝虽然不是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宰相权力依旧不亚于宋朝,比较有名的典故是武则天要废黜宰相刘祎之,刘祎之开始絮絮叨叨引用唐朝制度,宣称皇帝不经政事堂无权废黜宰相。
然后潇洒的转身而去。
宋朝皇帝任人为官原则上也是不允许的,选官必须由宰相们进行,如若皇帝私自下诏擢某人为官,这种形式叫做斜封,被封的官也叫斜封官,在同行中是被排挤、不被认可。
而反观明朝。
由于废除了丞相(宰相)制度,所以这些个情形自然便是根本没有,唐宋宰相下属也有“六部”,明朝相当于是皇帝兼任了宰相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不经过其他所谓的宰相。
拿吏部选官来说,吏部只有直接选择初级官员的权力,其他官员则需要得到皇帝首肯。
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其他人能左右皇帝的意见,只存在内阁这个机构,内阁有时虽也有如张居正强权的时期存在,但就制度而言尽管拥有“封还”权利,可也并没有资格左右皇帝的决策。
用一个形象但不尽恰当的比方来说,明朝如果是古罗马帝国制度,那么唐宋就相当于古罗马共和国制度。
一个是一家独大的皇帝,一个是寡头政治,宰相最多时达十几个。
所以就朝廷中枢机构来说,明朝的皇权无疑强于唐宋,而在唐宋以前,例如汉代,尤其是西汉,丞相完全有能力、有资格与皇帝当廷固争,甚至丞相在内的整个“三公九卿”都可以这么做。
这在明代是不可想象的。
与其说内阁分割皇权,不如说内阁就是皇权的化身,他们代表皇帝露面,与皇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包括司礼监也是这样的情况,再有势力的宦官,离开皇权的庇护就一无是处。
所以高度集中来形容明朝皇权绝对不为过,在华夏古代,除了清朝,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皇权可以大于明朝。
而且。
明朝的皇权是空前绝后的拥有绝对实权。
明朝没有任何傀儡皇帝。
唐朝有傀儡,清朝有傀儡。明朝没有。唐朝后期宦官居然可以废黜皇帝。清朝慈禧太后更是不用多说。
至于什么说内阁如何如何封死皇帝的圣旨,如何如何架空皇帝,那就真的只是夸大其实的谣言了。
简单说下明朝内阁是怎么运转的?内阁大臣上书皇帝,通过司礼监转达给皇帝,皇帝批了之后,再由司礼监转给大臣。皇帝利用司礼监牵制内阁,又受制于皇帝,如此就很难出现架空皇帝的权臣了。
除非皇帝允许,大臣和宦官要想把持朝政难如登天。权臣如严嵩、张居正等;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皆是皇帝允许的。除了张居正一个人外,其他人倒台只在旦夕之间。
这也是为什么嘉靖、万历这两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依然可以把国家最高权力牢牢握在手中。
要是明朝之前的皇帝,不上朝的话,别说几十年,几个月就被架空了。
明朝的士大夫真没有许多人想象当中的那么牛皮,就算是权倾一时的张居正也是勾结了太后和大太监之后才勉强掌权的。即便这样,他苦苦经营的一鞭法和党羽势力在他刚死就被彻底瓦解了。
明朝皇帝的地位之高,再牛的太监,例如刘瑾魏忠贤等人,只要皇帝一句话他们就死无葬身之地。
这还能叫没权力吗?明朝的文人不是有能力,而是在明朝皇帝主动放权之后,他就再也没能收回去了。明朝文人看似霸气的背后,是因为他们有弄死皇帝的筹码,但这个砝码却是不可能轻易动用。
也不是想动用就能够动用的,无论是上书房大臣,还是后来的军机处大臣都可以被皇上随意撤换。
并不受传统吏部和宰相的制约。明代废宰相,就是加强皇权的,从洪武到崇祯其实哪个不是实权皇帝?
大太监想鲨就鲨,大权臣说倒就倒,哪里没有实权?晚唐的皇帝看了都能流下了羡慕的眼泪。
因此。
崇祯手中的皇权即便在这末代时期依旧还是很管用,在真正到达生死关头前都没有任何人能够感动。
这便是他为什么敢在心中如此许诺祈祷的原因。
而王阳明会如此选择呢?
只见。
诸天历史位面都可以看得到的仙神流光当中,王阳明眼神不断闪烁,可以看得出来正陷入很深的思考。
一时半会还没有能够拿定注意。
确实该好好思索。
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抉择的东西。
明朝是华夏古代后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它灭亡的原因较为复杂,明王朝所患的病症也是综合性的疾病。
明朝这个朝代,一共存在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位皇帝,最鼎盛时期,疆域北达阴山,南至孟加湾,西至新江,东临岛国海,到外兴岭一带。可见这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强大统一王朝。
如果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割据来看。明朝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前期处于蒙古帝国消亡后,欧亚大陆格局的变动中;后期则是大航海时代来临,西欧国家陆续崛起,世界产生剧烈变动的形势。
这两个阶段,注定都不是平静的阶段。惊涛骇浪,总是在所难免。一些国家甚至准备远征,想要击败当时的明朝,甚至是一口吞下华夏。只不过,这些国家最后都没有成功。
最先出兵远征华夏的,就是帖木儿帝国。这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帝国,它是在推翻蒙古帝国在当地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帖木儿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称雄,可在明朝面前的实力较弱。
所以。
它只能向明朝称臣。在一些国外保留的官方文件里,依然保留有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向大明称臣的记录。
可想而知。
这么一个王朝在世界范围内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就很很多玄幻小说当中一般,世界上其他范围内的国家,只能说是修仙宗门,而明朝在它鼎盛的时期就是天庭!
可想而知。
到底强盛到了什么程度。
而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也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正如黄宗羲后来悟出的道理一样,一个王朝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综合矛盾结合造成的产物。
绝非一人一事所能导致。
也绝非简单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释。
崇祯皇帝虽是明朝覆灭的直接见证者,但却不该承担全责。
祸端还要从万历时期说起。
在华夏历史中,大凡重要的朝代,都有一个网红皇帝。他们活出了大写的任性,一生充满争议,被大家津津乐道。但他们很快就会为这份潇洒付出代价——王朝的衰落紧接而来。
唐玄宗如此,宋徽宗如此,万历皇帝也没躲过。
隆庆时期的明朝,内部政治宽厚仁慈,外部环境安定平和,然而过了四十八年,到了万历时期的尾声。
明朝就全变了。
明朝从此进入尾声,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明朝从来不缺「国际关怀」,好不容易蒙古和岛国都消停了。
一个叫「后金」的玩意儿又欢快地蹦跶起来了。萨尔浒之战后,山海关以外几乎全归了后金。
努尔哈赤尝到了甜头,没事就跑来边界上打个卡,骚扰明朝。东北方向这个强大的威胁,一直压迫着明朝,这就是明末外患的基本局势,接着还有内忧。万历之后,明朝剩下的皇帝不多了。
只能说好日子,美滋味都被万历一个人给享受完了,所以剩下的三个皇帝便都只能是当苦命的娃了。
就跟爹爹赌博输光亿万家产,一些富二代沦落街头,原本的劳斯莱斯,只能变五菱宏光的情况差不多。
明光宗朱常洛,苦得那叫一个首当其冲。
万历本来不喜欢他,完全因为他是长子,才勉强传位给他。因为这段尴尬的经历朱常洛一辈子都在被宫斗。
朱常洛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被一个盲流冲进宫里行刺,但别人行刺用的都是管制刀具,这位朋友不知道什么想法,拎着根棒子就闯进来了。所幸朱常洛没有受伤,盲流也被捉住砍了。
等到他好不容易登基当上皇帝,不到一个月就生了场病。这时他听说有人进贡仙药就非要吃。
拦都拦不住。
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了。朱常洛当了二十年太子,结果刚转正一个月,人就直接没了。
「充电两小时,开机一分钟」大概就是从他身上获得的广告词吧,那个什么手机厂商要给广告费的哦。
当然,不管广告费烧不烧过去,反正光宗没了,他有七个儿子,只活下来两个,这哥俩就成了明朝最后两个皇帝。
他们就是大娃朱由校以及五娃朱由检。
这哥俩到底有多苦呢?
哥哥朱由校就是明熹宗,他这一辈子专业极不对口。身为皇帝,他的人生理想却是当木匠。说出来可能有的人不会信,朱由校作为一个皇帝,这一奇葩的爱好让后世不少人怀疑他是个文盲。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皇家的规矩摆在那呢。不过他爷爷万历光顾着宅家,爹爹光宗差点挨棒子,他们都没心思反对他的爱好。
然而。
这个皇帝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天赋,做起木工来技艺极其高超,还发明过很多精巧的装置。放到后世妥妥的就是一个手工耿,朱由校搞直播的湖面想想就上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做木工上。
如此一来。
国家大事怎么办呢?明朝皇帝不担心这种问题,因为他们不急,自有太监会急,是真的会有太监去忙活的。
那就是明朝知名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可以说是太监中励志的典范。他曾经是个社会闲散人员,有一次赌钱输大了,心里很郁闷,当时就幡然醒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而别人戒赌都是剁手,他认为这个思路不可取。
因为——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嘛,于是乎,他就自宫了,觉得断了万恶之源一切欲望就都消散了。
不得不说。
这境界一般人参悟不了。
要不怎么说魏忠贤不是一般人呢,这之后他进宫成了一名太监,不但有了正经工作而且很快就步步高升。
成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他特别有心机,专门在皇帝做木工的时候汇报工作,烦得皇帝直接让他啥事都看着办。魏忠贤因此从一个传话筒,变成可以在朝廷里发号施令的人。
还领导着整个东厂。
从此。
宦官和文官的斗争开始加剧了。
除了魏忠贤这种可以称为枭雄的奸臣,皇帝还得面对一拨刺儿头知识分子,他们共同的爱好是批评朝廷。
他们就是东林党。
有个学校叫东林书院,朝廷退休老干部喜欢来讲课,顺便批评一下朝廷。这之后就吸引了一堆对朝廷有意见的知识分子,其中就有不少官员。这帮人就被称为东林党。
东林党这么刺儿,自然少不了要得罪其他官员。于是这些官员也集合起来,找了个靠山就是魏忠贤。
所以魏忠贤一个太监,居然还有一帮大臣当小弟。东林党就更加鄙视他们了,把他们称为阉党。
这就是明末如火如荼的党争。
魏忠贤毕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能一手遮天,于是东林党人一个个都被排挤、迫害最后几乎都被赶出了朝廷。朱由校就在这种腐败不堪、乌烟瘴气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做了七年木匠。
跟木头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而他削木头,木头也削他——有一次朱由校在船上,船翻了,他掉到河里受了惊吓不久就挂了。
和朱厚照那叫一个惊人的相似。
然后弟弟朱由检继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整个大明王朝最苦的皇帝登场了。
朱由检跟他哥哥不一样。首先,他读过书,有文化;其次,他有志向,厉行节俭,勤于政事,一心想要重整河山。他也有魄力——他早就对魏忠贤不满了,所以一即位就把这个祸害给治了。
就在锦衣卫要来逮捕魏忠贤的时候,魏忠贤知道自己彻底凉了,跟一个死党喝了一晚上的酒。
然后一起上吊自杀了。刚上位就能做到这种事情,在别的朝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明朝皇帝有实权的最好证明。当然,崇祯皇帝朱由检有魄力,有权利没用,这个时候大明已经被他的父亲和老哥霍霍的不行了。
再强大的帝国。
也逃不脱这怪诞的命运。
当然。
也不是说完全找不到命运的蛛丝马迹,其实可以说在灭亡之前,已经有很多怪诞的情况在预警了。
明朝后期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一方面明朝朝廷穷得连军饷也发不下来。
一方面明朝大臣个个富得流油。
就说那个李自成进京之后,对明朝旧官员的“追赃”,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总共得到白银七千万两。
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和被称为“苛捐杂税”的晚明对比一下。
就能知道这是多么匪夷所思了。
万历遭人诟病的“矿税”,二十年间总共收上白银才不过三百万两,即使加上被太监贪墨的部分总数也就三千万两。
而明末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十七年,二十四年里摊派在老百姓头上的“辽饷”总额也不过是两千万两。
这两个数字加起来。
还没有李自成在一个月里勒索到的钱多。在遭李自成“追赃”的官员里,内阁大学士陈演绝对是非常滑稽的一位。
这人在崇祯活着的时候特别会装,尤其善于揣摩崇祯的心思,每次和崇祯对答都能讨得他欢心。他除了经常向崇祯的亲信太监行贿外,还特别会擅长装穷,成天穿着非常简朴的衣物。
李自成进北京早期,也以为他是个穷官,“追赃”的官员名单里本没有他。
结果他自己找死,为了讨好农民军,特意向刘宗敏行贿四万两白银,就这一下子将自己的家底露了富。
于是。
刘宗敏接着下令抄了这个影帝陈演的家,结果发现他家院子拷打,从他另一处宅子里,又搜出了数百黄金以及成箱的珍珠。
最后。
人在李自成逃离北京前被拉到闹市斩首。
让无数以为他是清官的人都嘘嘘不已,连大学士都是这般贪财的人,可想而知明朝末年的贪腐情况到底有多严重了。
穷了国家,苦了百姓,却富了这么一群蛀虫。
明朝的财政问题或者说明朝的财政危机,绝对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官员的贪腐。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
同期岛国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