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知行合一!与天论道!(2 / 2)

这些是女装,而男装,其实也挺好辨认,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

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也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像是读书人,书生一流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大背心等。此时此刻,仙神流光画面当中的身影,就很符合明朝时期的穿着。

故此。

对于服饰有特殊爱好的朱元璋一下就认了出来,其实不只是他,朱棣,崇祯,几乎也认出了这个服饰。

他们都是心中一喜,知晓这一期的人物是大明时期的人,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位了,面孔着实有些感觉陌生。

难道是遗失在民间的大贤?

心中如此猜测。

不管是不是,但只要是明朝的人,想来明朝就能因为此人上榜而获得恩泽,而这类遗失在民间的大贤也能被发掘。朱元璋笑了,朱棣笑了,崇祯在祈祷最好是自己朝代的人,然后他就又能多一个帮手。

就在此时。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大多其实也都在各种猜测。

大家对于服饰肯定不会有所认知。

他们只是想要通过曲调。

通过人物形象。

猜测这一次的上榜人物是什么人。

然而。

奈何信息依旧是太少。

大家讨论的七七八八,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于是乎,大家只好是凝神屏息,等待起仙神公布答案。

仙神并没有继续吊胃口,在展现完这一期人物的形象之后,祂双手当中的流光已然是缓缓开始播放起了影像。

依旧是一首代表人物的诗句率先出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这是一首充满了傲气的诗句,有着势要超越天地的眼界,见到更广阔世界的气势,磅礴壮丽到了极致。

那金山如拳大小,却仿佛打破了扬州江面从水底耸入青天。可以倚靠着妙高台醉酒观月,可以在白龙洞里吹箫安眠的画面描绘,更是让这首诗,不止气势很大,意境也很美,诸天你历史位面的人听的为之一振。

仿佛全都透过了历史的长河,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之人的凌云壮志。欲要超越天地的眼界啊得是何等的雄心?

从某种程度来讲。

这个雄心,野望,一点都不比那些企图开国的帝王弱,甚至于更加广阔壮丽,这是在质疑和企图超越所有人的认知!

在所有人心情都被影响的有些跌宕起伏的情况下。

【历史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评点】

【颁奖者;江升】

一行看起来璀璨至极,正在冉冉生辉的文字,于仙神手中的流光当中缓缓浮现,待这行字幕如同水流一般慢慢流过。

画面当中。

开始出现了这一次人物的详细事迹。

【他,是历史上心学的创始人。】

【身为一个所有人思想都被禁锢在思想囚笼当中的人,他敢于突破囚笼的限制,并且走上一条前所未有和先人截然不同的道路,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思想和天赋,还需要敢于和整个世界为敌的勇气和胆魄。】

【在他之前,程朱理学盛行,而人心却越来越窄,是他开创了一条崭新的路,让所有后世之人都能突破囚笼。】

【只论思想的境界的话,老子可能是千古第一,而他绝对是千古第二,孔孟这类圣人也要排在他的后面。】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随着仙神的话语满满阐述,伴随着背景情绪带着气势恢宏的曲调,一代桀骜不驯,要开宗立派的千古人杰缓缓展现而出。

是的。

这一期的人物就是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王明阳。

有的人可能觉得说他比孔孟还要厉害是吹嘘,然而,实际上确实如此,他绝对是仅次于老子的一个思想境界了。

他的心学……就像是物理之于这个宇宙,也是对人类自身极为深刻的认知和研究,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不要说吹嘘。

再怎么捧这位人杰也毫不为过。

试问历史上的各个天骄。

有多少人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平定一方藩王的叛乱呢?有多少人能多次带兵剿除匪患福泽一方百姓呢?

他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在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前,朝中大臣没有一人有所察觉,唯独王守仁窥见事先造作预防;叛乱之后,更是王守仁随机应变,仅数月就平定叛乱,为朝廷挽回江南半壁江山。

还有。

剿灭江西、福建、山东三省百姓叛乱。

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福建、山东三省征战多年,剿灭多年的百姓叛乱,至后世的华夏当地依旧安宁。

不止这两点。

尚且有平定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叛乱。

嘉靖四年以来,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再次叛乱,朝廷派兵征剿多年无功,王守仁前往安抚土司直接徒手来降。

更有剿灭广西八寨造反土匪。

广西八寨多年有土匪聚集,王守仁利用投降田州、思恩土司的士兵剿灭之,解决了两广心腹大患。

这是多少武将都没有的本事?而王阳明则表示都是副业,主业是读书人,他在读书人方面你的成就更为卓越。

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名字和思想流传千百年为后人铭记和讨论呢?

他的心血提出了几大概念都很影响深远。

比如“知行合一”是告诉世人“不行不足以为真知”,简单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要做到知中有形,行中有知。

而“致良知”则在提醒人们唤醒良知的同时,呼吁人们应该依良知而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的方方面面。

甚至最简单的,有多少人能孤身一人在未开化之地,待上三年还能不改其志并且不断升华自己教化万民!

他虽然只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其本事,才能,天资,思想,境界,都远不只是一个读书人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对于此类人。

不是能被称为圣人,那就得被称为挂比!

看看他做的事情吧。

军事上能够空手夺白刃,四十二天平定藩王叛乱。巡抚赣南,铲除当地不法势力,设了四个流传后世的县。

随手为之。

已是千年难得的大功绩。

夸张到了极致。

再说思想上那也是承前启后,所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能把自己的名字编入后世课本的真没有多少。

大多数人也就记得一个孔孟之道。

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学派,然后还得到后世教科书的认可,王阳明单凭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更别说他的学说在后世还非常适用,得到了诸多优秀者的认可和实践,成功证明了他王阳明看穿了千年的格局。

何等恐怖?

他在自己的时代也恐怖。

一个在外的立有大功的封了爵位的著名大臣,居然连中央六部的部长都没当过,这情况就跟祁同伟一样的不同寻常。

王阳明是个什么情况呢?

因为他在自己的时代得罪了俩人,一个叫杨廷和,一个叫张孚敬,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人的分量。

这么说吧。

若是放在祁同伟的身上,就相当于祁同伟直接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能够帮着自己上位的高育良,然后又得罪了可以查他的反贪大佬……换做是胜天半子的人去了,怕是也活不到第二集。

但王阳明还活的挺滋润,那些磨难都是他自找的,究其原因,就是他对于人心的了解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只要跟人心有关的事,这个王明阳都非常精通……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是在古代开了一个g的权限外挂。

要知道。

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还是教育。

他都是完美无缺。

和当时流行的读书人完全是截然不同。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极致完人,便被称之为圣人,说白了就是具体事不会干没关系但是只要会操控人心,就能办得了任何事。因此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强调道德,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王明阳活跃的时代,大多数士大夫,都是道德高,或者说道德学术高,能力低,世人不以为耻反以为美。

正是王阳明反思了这种教育理念的不足,自己重新研究道德学术,开拓课余兴趣,如练习射箭技能等。

最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并且他自己也做到了,然后就是干啥啥牛逼。这个牛逼之处,很难以想象,打个比方:一个从小练乒乓球的,跑去打NBA篮球,拿了最有价值球员,又跑去踢足球,带领华夏队冲出亚洲进入了世界杯。

如此一个人放在后世得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王阳明就是如此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他最大的秘籍是了解人的心理变化,并善于操控队友和对手的心理,帮助自己获得胜利。然后他还把这些总结出了系统,供人学习,你说牛逼不牛逼?

王守仁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努力,创立了心学思想成为一代大儒。他既是心学的创建者践行者也是学的受益者。

并且,在整个华夏历史之后的时期,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在海外也有王阳明心学的重视拥戴者。

王阳明这个人很奇怪,喜欢他的人将它奉为神人,对他十分仰慕和敬重,连海外岛国的军事家东乡平八郎都十分崇拜王阳明,他将自己打仗百战百胜的原因归功于王阳明,甚至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印章上刻上。

“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这样字样,遇到人就必须要拿出来展示一番,就连华夏名字的一代伟人在长沙求学时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写下了惊天动地的文章《心之力》,给予了这位伟人很大的启发和指名。

某个光头也很喜欢阳明心学,熟读《传习录》的他,对阳明学那叫一个十分痴迷,几乎是隔段时间就要研究一下。

可想而知。

推崇王阳明的人到底有多推崇了。

然而呢。

有的人也很讨厌王阳明,这一类人由于不了解心学,所以对心学充满误解。其实作为儒家学派的一门分支,心学厚植于华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确实平日里接触不到的东西,

因此。

也难怪这一类人拿着对心学偏颇的理解,就出来说心学的不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

知行合一,几乎所有人都听过,也是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思想,但实际上这话孔子讲过,还是在《论语》第一句话就讲过——叫“学而时习之”。至少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两者是一个意思。

但大家一提到王阳明就知道“知行合一”,是因为王明阳深入的诠释了这个道理,而孔子诠释的并没有那么深刻易动。

究其原因。

是因为在王阳明的学说当中,这四个字并列的还有“精一之功”。这八个字彼此互补,互为一体。所谓精一,就是心中一汪清泉,清水出芙蓉,开出的一朵努力造就的莲花,不受世间杂乱俗事侵扰。

当心中负能量爆棚的时刻,不如想想王阳明的这两字箴言,其中韵味自会体悟一二,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明白。

精一的修行不在昼夜更替,而是日复一日的锤炼心性。若想所为之事皆有所成,只需要去品味“精一”二字并且实践。

做一个不太妥帖的比喻,当人的想法良知这些抽象物品比作棋子,那么棋局上星罗密布的则是知行合一和精一之功构成的纵横直线。

精一当如何理解?

这必须与知行合一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理解。

理论和实践的精一,,换句话说就是知与行的精一。王阳明提到的“精一”,指的是心与理的互为一体。

“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从所花费精力来看,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在本质上与精一也是同根同源的。

陆九渊和王守仁同为心学大家,但是王阳明之所以被奉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陆九渊在一定程度上没能贯彻“精一”的宗旨。

王守仁曾直言道“象山见得未精一处”,暗指陆九渊对程朱理学承袭过多,对心学的治学还欠一点点火候。

对于实行合一。

绝大多数人其实理解到这个层面也就够了。显然,王明阳离现实毕竟近一些,他总结后说的话也更好理解。他总结的“事上磨”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说话让人听得懂,这又为他获得了不少粉丝。

王阳明说的“良知”其实本于孟子,所谓良知,孟子说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人在千万年演化中获得的两种先天能力。

恻隐之心是“共情”能力。

其余的则是“价值认可”的能力。

有了这两种先天能力人类构建价值观才成为了可能。王阳明在孟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于是就有了“致良知”的“阳明心学”。

但是与孟子不同之处在于,孟子讲“天命”,所谓的天命,就是客观规律,孟子认为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这叫“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但是王阳明却认为“心外无物”,这就过于强调了“心”在这个学说当中的作用,以至于容易被人误解为唯心主义。

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物”并不是本体论层面的东西,而是认识论层面的东西,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意思是说当你没有认知到某种存在时,便要当他不存在,也就是“如无必要,无增实体”。

因此,与西方形而上的“心物二元”不同。

王阳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本体论层面,而是联系实践提出了他所认为的什么叫做真正的“知行合一”。

也就是只有当“知”作用于“行”时才是“真知”,如果“知”不能作用在“行”的上面,那么这个“知”也就没有意义。

就像没看见花时就要把对花的这个“知”剔除掉。

纸上谈兵没有用。

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确实很有道理,违背了这个道理的后世所谓专家,可以用反面案例证明王阳明的思想有多正确。

“知”与“行”不是先后关系,而是硬币的两面,要么都有,要么都无。所以,王阳明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继承了孔孟的传统落在了“事上磨练”。这就是凡事都要去亲力亲为,去感受人间解决诸多事情才行。

有点儿又感觉熟悉了对吧。

很多人把阳明心学误解为禅宗,认为“良知”就是“佛性”,认为所谓的“事上磨练”就是佛家的“普渡众生”。

其实这也难怪。

所谓的禅宗,其实就是被华夏文化消化吸收过的佛教,其中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套用儒、道思想的产物。

儒道佛三家的载体都是华夏文字,字都是那些字,概念也都是那些概念,彼此之间能差多少呢?在华夏文化中实际上你根本无法区分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禅其实就是一家,这一家就是华夏文化。

但是就其细节而言,王阳明和禅宗的区别还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终极目的不同,也可以说使命不同。

阳明心学的目的最终无疑还是为了“修齐治平”的,这没什么值得怀疑,而禅宗的所谓“普渡众生”则是为了“渡人困厄”,两者方法相似,但前者教人入世,后者虽然也教人入世传道,但是传道的目的却是教所有人出世。

因此。

便能够看得出来,阳明心学是积极的,而禅宗的说法却是消极的,这里的积极和消极是不同的价值观。

也是谁更胜一筹的关键。

佛家的学说会导致社会的退步,而王阳明的学说却是不同,后世有些人,说王阳明的学说和佛家差不多都是毒害。

事实却并非如此——一套思想体系的价值在于他的自洽与完备,一套完备自洽的思想体系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你用它杀人它就是凶器,你用它做手术他就是圣器,刀没有好坏,人有好坏的呀。

同样学过阳明心学的人,教员就可以让华夏人民站起来,委员就成了独夫民贼,这自然就是做好的证据。

那么多人学成了君子,也有不少人学成了小人。

为什么呢?

就因为君子能够学而时习,学到了就实践,实践遇到问题再去学,反复迭代,这才叫王阳明说说的事上磨。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更极致的体验。最终构建一个完备且自洽的价值观。

并能够把他融会贯通的桩桩件件的事上面。

依旧是“知行合一”的核心,也是孔子说的那个“随其所欲不逾矩”,以及和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异曲同工。王阳明的“致良知”强调的是“致”,是“反求诸己”的应用方面,而不是所谓唯心主义的“良知”。

是要去实践,去努力,去奋斗,哪怕只是中庸。

这对于华夏人而言绝对是最合适的道理。

华夏人虽然已经很少知道什么是“中庸”,但骨子里却是难以改变的实用主义,庸便代表着实用主义们时时刻刻都该具备的东西。

举个例子——英雄不联盟的职业联赛,赢了的战队所有人一口一个夸赞,输了得战队则被大家集体唾弃。

说到底就是实用主义在作祟。

这是所有人类都有的特性,但是华夏人却更务实一点——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便是中庸,方法就是反求诸己,才有了格物致知。

王阳明的思想贯彻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贯彻了整个华夏民族的所有人。即便是就算有人诋毁,有人攻击,王明阳和他的心学,其闪烁着的光芒依旧难以掩盖,依旧是一个即便到了后世也影响深远的学派。

阳明心学是一门集儒释道大成的学说,当中结合了王阳明的一生经历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两方面,其中,“心即理”旨在呼吁人们从自己的心里去寻找真理。

而不是向外物寻求。那么这个良知是什么,有人说这涉及到到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个哲学问题。

其实毫无关系。

这个良知源自是人本来就有自发的追求。

不管是男女情爱功名利禄天下太平艺术之巅,所有人都是自发的追去某种让人感觉良好的东西。

也许是精神上,也许是肉体上。这种东西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正如之前所说,一个人可以通过行动朝着某个方向转变,关键是朝哪个方向变。明朝还是儒家的天下,人人都要朝着儒家圣人的方向进化。

所以这个良知在《传习录》里就是圣人应该做到的内容,因此有很多劝人超越功名利禄的致良知的言论。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自我修正,有一天,就会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就是这个人本就想成为的自己。

学习王阳明学说的人,便是终于成为了他想要的自己,成为了那个意想“真我”,而不是那个被观念和先天束缚的“假我”。只要做事就好了,心无内外,心外无物就能成功,这一点却是刚好与当时明朝所盛行的朱熹观点相悖。

可以说。

王阳明在他的时代提出自己的学说。

当真是冒天下大忌了。

然而呢。

他却是毫不畏惧,势要将自己的道理,写进整个华夏的历史,刻进所有人类的思想,为万世再开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光是这气魄和格局。

古往今来就鲜少有人能够企及。

讲真。

不怪王阳明的老爹难以置信,王阳明早期的行为像个疯子,或许,这便是难怪有人说天才都是疯子的原因吧。

当初王阳明父亲想要他科举,他却想要当武将,后面又想去当圣贤。事实证明,他做这种转变都是有原因的。

他不是疯子,只是太过于天才,说当武将,却是觉得武将没难度,自然是要选择更有难度的当一个圣贤了。

他只是比较专注自己想要做的事,没有给人解释到底是为什么的习惯,所以才会被很多庸人当做是一个疯子。

对于别人的评价根本他就不在乎。

也是因为如此专注才能成事,所有成事者大多都是如此——未闻此花开时,未见此旗动时,心中自有一股定力,摒弃杂念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后世为什么已经几乎出现不了如此不同凡响之人了。

因为很多时刻,后世的人被网络上爆炸似的碎片化信息不断侵扰,都是受到了其中各种垃圾信息的干扰不你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很多人落得“大处空茫一事无成,小处奔忙索然无味”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

整个时代王阳明绝对都是最清醒的一批人,比如,当初刘谨想杀了他,他做了场戏,让杀手以为他跳湖了。

江彬想扳倒他,三番两次被他化解了。

诸多磨砺之后,或是偶然,或是自找,反正他成功了,开创了心学,而且“推翻”了当时的程朱理学。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阳明也是从低谷走来,身披一身荣光甚至在地位上隐隐有超越孔子和孟子的趋势。

他的心学有多牛掰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属于最早的“解放”思想。光是这一点分量就足够震古烁今了吧。

其实要解释王明阳的学说也很简单,来点儿科学化的说法就是——通过行动对大脑进行编程然后成为清晰认知的自己。

依旧是拿那个“知行合一”举例,这里的知并不是对某种知识的认知,更不是所谓的用来指导人生的道理。

而是行为本身,——张三今天决定看一本有用的法律书,但是在看书的时候,想要去偷东西的场景不断在他脑子里闪现,最后他还是忍不住没有研究透彻法律就去偷东西了,然后结果自然就是被罗老师当做了典型。

这里的知不是“读书很有用”这个做人的道理,也不是“我觉得不用看书也能偷。”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判断。

讲的是在确定了内心真实想法,就要跟随内心去做事情——知道法律书很有用,那就得把法律书看完再去挑战罗老师。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而不是被自己脑子里起起伏伏的念头,以及各种噪音和错误的判断引入奇怪的境地。

至于为什么要在事情上磨练?

因为即使张三做到了知行合一,但是你不能改变自己知的一个熟练度,怎么改变自己知的熟练度只能通过行。

回到前面看法律书,就想要去实践的例子,当张三能够忍住自己心中的冲动,不当一个法盲去偷东西后,他的知其实发生改变了。一开始是:“每当我读书烦躁的时候,就觉得我能够不懂法也去偷东西。”

当他经过实际行动,得到惨痛教训,并且顿悟了之后,他的知就变成了“每当我读书烦躁的时候,就觉得我可以不懂法就去偷东西,但是,我明白,这种浮躁是错误的,我必须要好好看书才能去下副本。”

这是不是觉得张三的思想得到了升级?没错,这就是对大脑编程的秘诀,通过强制改变自己思想模式去进行改变。

想要变成什么人去坚持,不要相信脑子里的碎碎念,吃饭的时候想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想着睡觉。

精一于事情本身。

那就能够成功……后世很多传销借用这个思想的形,歪曲内核,却是也达到了控制很多传销人员的目的。

可想而知。

王阳明的思想到底有多牛皮了。为什么有心理学家,想想吧,这个词在华夏文明,到底是如何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

王阳明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其实,「心即理」的心理,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归纳版、极简版,后世的心理治疗也都是循照着王阳明看破人性的道路!

这样的人物怎么当不起一个比孔孟还要厉害的名头?

在古代。

孔孟这样的圣人可能更有用。

但是站在整个历史的宏观角度。

王阳明。

他就是一个比孔孟还要厉害的圣贤!

为生民立命!

在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见证王阳明传奇事迹,王阳明所拥有的本事和成就的如今,所有人都看到了仙神流光里。

那个看起来孔武有力的读书人,站在天地万物之间轻轻念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当做人间圣贤!”

掷地有声的话语。

透着无尽的自信和笃断。

画面中的人仿佛在告诉诸天万界的人们。

所有的理,天理、真理、人生的道理,都在此人的心里。

身处的时代不同意这个道理,身处的环境不遵循我的道理……那又如何?这是天地众生走错了道路而已!哪怕与众生相悖,违背了这天地的意志,我也要在这人世之间,讲出我心中的道理!

与那天……去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