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汉永昌!长乐未央!(2 / 2)

这个可怕的野心家,说不定会去征服整个欧亚大陆!

华夏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了,即便是同样野心勃勃的秦始皇,也没有他所想要的那么多!

【感动华夏十大人物评点。】

【最有野心的盖世帝王——千古雄主汉武帝刘彻!】

【颁奖词:更弦易辙智皇尊,候削藩枝策政恩。英睿德威韬武略,集权施法独儒尊。屯田冶铁丝绸路,凿井盐营汉鼎魂。南北败庭收漠地,远征西域立乾坤。有汉一朝,武帝当属最为强大的一个帝王。】

一段带着磅礴气势的文字。

伴随着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曲调缓缓浮现。

这是颁奖词的出现。

为这一期的上榜人物解开了面纱。

他就是已经被大多数人猜到的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

不得不说。

这个颁奖词最后一句话实在含金量太高。

然而。

这位汉武帝却担得起。

一句话概括他便是——大有为之君!

上下五千年,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帝王并不少,比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但论功绩能稳压汉武帝一头的只有秦始皇。

而若是汉武帝身处于始皇帝的位置,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也能够做到开天辟地,毕竟他是一个野心比始皇帝还强的帝王。

用后世的一个年轻人的比喻去看待这个问题吧——如果乔丹是一个神,那么科比就是最接近神的那个人。

其实这个说法依然适用于秦始皇与汉武帝二人。

只是乔丹和科比是篮球领域,而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历史领域,不谈领域的大小,只是这个道理是互通的道理。

因此后人也经常把“秦皇汉武”放在一起比较。

他们两个人有着高度相似的功绩,一个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个是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贡献者。

并且。

他们都是一直备受争议的暴君。可以说,这是两个绝对能够“臭味相投”,并且产生惺惺相惜情绪的人。

是的。

华夏历史上有两位最为至高的帝王。

一是秦始皇。

二是汉武帝。

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

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而汉武帝相比之下,至少王朝还是延续下去了。清人赵翼也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当代伟人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总而言之。

这些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华夏历史上的业绩。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虽然是汉元帝时期陈汤所说,但却是最能体现汉武帝时期的一句话。

说起汉武帝就不得不提起“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这场战役长达44年,双方投入的兵力以数十万计,旷日持久、惨烈程度用千古罕见都不夸张。

也就是这一仗直接打出了汉民族的自信心,也算是为陈汤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做下铺垫了。

也就是说。

尽管这句话是在未来才诞生,但也正是因为有汉武帝时期的如此战绩,才让后人又了说出这句话的前提。

所谓强汉。

就是汉武帝的那个大汉。

这是一个文韬武略都样样全能的帝王。

从政治上看,武帝在位期间,继承了“七王之乱”以后削藩的政策,利用“推恩令”这一看似和缓实则有效的政策。

不只是快速解决了藩王割据的不稳定因素,而且还非常快速的统一了中央集权,为后续对匈奴用兵奠定政治基础。

再说经济上。

武帝推行盐铁国营。

统一了货币五铢钱的铸造。

直接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知道有钱才是真正的道理,于是乎,他一扫西汉开国以来经济看似自由实则混乱的局面。

为后续用兵奠定经济基础。

两方面汉武帝都做到了足以影响后世的功绩。

而再说文化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不要管这个思路到底对不对,这是自秦始皇以来再次实现思想上大一统。

统一思想不是目的,利用思想统一把权力收回才是目的,不要只是单纯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么一个事情。

掌握思想,便掌握天下人,这是后世大自由国最喜欢用的一个策略,却是提前不知道多少年就被汉武帝悟透。

有人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

这点真的只是以偏概全。

华夏历史上百家争鸣多存在与分裂时期。

例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百花齐放,民国时期大师也是非常辈出,文化上的繁荣固然可喜。

但应该看到繁荣背后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纵然有少部分的精英可以自由发挥出天马行空的文笔。

但与绝大多数一日三餐不保的百姓来说意义有多大?

何况从历史角度来看,百家争鸣除了文学意义,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精英文化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玩具罢了。

一群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每日饮酒作乐,喝多了就大哭大闹到处骂街,做出忧国忧民装逼状。这是什么景象大家应该都懂,然而,就是这些人却被包装成名士,简直是祸国殃民!

纵然有“竹林一万贤”,给百姓带来的实惠也不如曹操一个人。广陵散再好,不如一个馒头实在!

汉武帝在这方面有问题,但是问题却真的不大。他在文化上面的成就非常卓越,至少是让大家统一了思想。

能够一起攒劲朝着一个方向冲。

最后。

军事上。

他废除了“白登之围”以后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虽然依旧还是没能完全杜绝和亲,可也是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他开始大规模用兵,知人用人,启用了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起于寒微的将领,取得了对匈奴决定性的胜利。

解除了自三代以来一直滋扰不断的匈奴威胁。

奠定了中原政权的版图。

这是何等的功绩?

武将的作用是带兵打赢被规划好的战争,而制定战争该如何打的只能是帝王,汉武帝刘彻在军事一方面依然优秀。

他属于那种掌控大局的指挥,司令,总参谋。霍去病如果是单排王者,那汉武帝就是组排的王者。

能够带领所有人走向胜利。

这没得黑吧?

匈奴平息。

这算是武帝最大的手笔,高祖即位后希望一了百了,解决匈奴问题,结果因为轻敌被困白登城,如果不是陈平出谋划策,多半要像宋朝徽钦二帝一样被人掳掠,自此以后,高后、惠帝、文帝、景帝对匈奴一直采取隐忍不发。

和亲至上的绥靖政策。这看似以最小的损失换取和平,然而实则却都知道是养虎成患,让匈奴不断的在坐大。

匈奴游牧民族的性质注定双方难以形成稳定的外交关系。

军事手段根本不可避免。

只有汉武帝认识到了这一点,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打击匈奴。

虽说后世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搞的国家空虚,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苛责汉武帝,如果没有他的大力用兵,就不会有宣帝年间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不是么。

当然。

汉武帝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晚年,为了汗血宝马,打着维护国家尊严的旗号,竟然是大肆用兵造成生灵涂炭。

更有“巫蛊案”牵涉广泛,连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性命不保,受牵连的其他人更是可以说千家万户。

这和他自己一生行王霸之术有关系。

王霸之术。

自然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但凡敢有阻挡他之道路的人都应该死,终其一朝,被杀的宰相就有五个,受牵连的大臣不计其数,搞的人人自危,无数朝代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宰相职位,在这个时代俨然就成了一个索命符。

大臣听说要出任宰相就吓的战战兢兢。

可谓历史奇观。

也是确实算是汉武帝的一个不足。

但瑕不掩瑜不是么。

继续说外交上的情况。

汉武帝刘彻实行了通商政策,让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而且还开拓西南,把贵州云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时至今日,依旧造福于万民。这些做法后世看似简单,寥寥数语就做了概括,在当时实则千难万难。只有真正研究过,才能够明白是何等的壮举。

看的何其的深远。

汉武帝的眼光和手段都是毒辣的。

以政治为例,自从文帝即位,藩王问题就剪不断理还乱,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接二连三的造反。

贾谊早早提出《治安策》,文帝却无力一一剪除。

发展到汉景帝,着力削藩,结果引发“七王之乱”,差点皇位不保。灭了七王,自家弟弟梁王又鼓捣兄终弟及。

整个局面三番五次搞的十分不愉快。

而这一切在武帝即位后得到了解决,可以说他是运气,但能力同样不能否认,不然为什么就单单是汉武帝呢。

一句漠南无王庭,是随随便便一个帝王可以做到的?

一个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就这么平庸?而且轮台罪己也是大担当。

匈奴弱,西进欧洲把欧洲打成啥样了?三国都打成这样了,北方为啥不敢乱,和西汉没关系?

看看五代十国北方乱成啥样了!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任用酷吏,声色犬马……这些后世人对汉武帝的印象,实际上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得来的夸张形容。

事实是有事实,但却是一些不小,但是也不特别大的问题,夸大其词后的说法,网络上的评说是带着个人主观见解的。

一户人的家里装了一个防盗门和防盗窗,结果始终没有小偷来偷东西,是不是能说防盗门防盗窗就白装了?

当然不能!

同样。

一个皇帝,如果在任内搞得外敌入侵,丢失半壁甚至整个江山,治下国民户口减半,或许他还能博得一把同情泪。

说上一句不是我不努力,是敌人太狡猾之类的狡辩,然后被万人可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生洗不白。

可汉武帝是一个在任内,不止是防守那么简单而是反而主动入侵外敌地盘,从源头上遏制外敌的入侵的皇帝啊。

他是华夏历史上最少数的那一批主动出击,知道要避免未来发生什么祸端,便要从源头上解决祸端的君主。

是他避免了“神州陆沉”和“靖康之耻”的情况。治下国民户口减半,他就成了独夫民贼?哪里有战争不会消耗人口!

一切都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罢了!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历史学家,都不该带着圣母的心去进行评判。

更何况汉武帝去世之后,最关键的是局势并未失控,并未出现秦末那样级别的民变,汉昭帝和汉宣帝照样开创了盛世,而且比起文景盛世,昭宣盛世在军事和国土面积方面,甚至还变得扬眉吐气了。

如果没有汉武帝的话。

此时的汉朝就要面临一个经营西域已久,逐渐掌握农耕和冶金的匈奴,以及不稳定的东方和南方——卫满朝鲜、闽越、南越、且兰、靡莫、劳深……这么多的隐患,后代的那些皇帝还扬眉吐气个屁啊。

汉武帝经过四面出击,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南到yue南中部,北到今天的蒙古,东至朝鲜向西一直越过帕米尔高原。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若是霍去病还在,若是汉武帝没有昏庸,那真的就如同后世子孙们说的那样全世界都说炎黄话了。

这是一点儿都不夸张的事情,并非只是后世之人的戏言,而是事实的确如此,汉武帝刘彻的野心就是如此大。

天地寰宇,皆为朕之疆土。

这才是他的目标,是他一生想要的结果。

如果没有文景两代的积累。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跟征辽的隋炀帝还真有些像。但因为有了前朝这点儿积累,他的举措就算的上是应时而动。

汉武帝——开创察举,选贤用能。

隋炀帝——发扬科举,开科取士。

都是当时选拔人才的超前手段。

汉武帝,降服西域,吞并朝鲜。

隋炀帝,西吞吐谷,东征高句丽。

都是开边拓野,扫清四夷的壮举。

汉武帝,开通丝路,贸易中外。

隋炀帝,修建运河,沟通南北。

这依旧都是宏远的战略眼光与经济眼光。两人做的都是差不多同样的事,为什么汉武帝被赞为雄才大略。

而隋炀帝却被评为失道弃德呢?

抛开以成败论英雄的个人因素,在历史大环境下观看。汉武帝是在合适时机,做了这一代该做的事。

人杨广却是在不合适的时机,提前做了下一代的事,这些事情,只是按照他的老爹的思路在往

他有能力主持,但没能力,看到国力的极限,看到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

参照汉朝发展的规律,高祖开国,吕后改革,文景休养,汉武奋起,汉武的成功是建立在40年文景之治的基础上。

杨广则本应该踏踏实实去做文景该做的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然后使得思想和文化得以绽放开花。

以杨广能够糊弄那么多年亲爹亲妈的智慧,他若是真的有心要去学习,按照他的天赋做成一代明君不成问题。

但他非要不合时宜的去当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结果步子迈的太大,欲速而不达。

所以杨广成了千古大昏君,而汉武帝贼是千古大雄主,哪怕他有任用私人、削弱外朝的嫌疑,但是终究结果是好的不是么。

李鸿章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这句话说的非常好。

汉武之所以能成为汉武,是时势造英雄,是会审时度势,能够掌管大局,他要完成的就是一个历史使命。

就像秦始皇能统一六国,靠的也是“奋六世之余烈,成一统之功。”

统一六国的使命交到秦始皇手中,他完成了,所以嬴政就是?千古一帝。

汉武帝亦是如此。

他做到了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丰功伟绩,因此,他自然不是杨广那等一手王炸,最后还被搞糊了的人能够比的。

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没错,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用先贬后褒,欲扬先抑的手法也认可了汉武帝。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这是资治通鉴里司马光的看法。

然。

这一个自是什么意思?

是“然而”,是“但是”。

他的看法是汉武帝的问题很多,尽管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但是:他尊王道、善用人、赏罚严明、晚年还能改过,所以不失为英主。即便是如此苛刻的一个人,对待汉武帝都只能用这样的评价。

还不能说明汉武帝的功绩多耀眼么?

华夏史官对帝王评价,其实相当的唯结果论:张扬但是成功的皇帝是英主,张扬但是失败的皇帝是暴君。

而中庸但是成功的皇帝则是仁主,中庸但是失败的皇帝便是庸君,低调但是成功的皇帝可以称为贤君。

低调但是失败的皇帝便是昏君。司马光用英主这么一个称呼形容汉武帝,便是对他的成功给予了完全的肯定。

至于那什么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便是看不惯汉武帝的高调。

真正去研究一下历史,便能够发现,没有汉武帝为华夏拓展生存空间,汉人哪里有四百年繁衍生息的时间空间?

如果没有四百年之所积累之文化、认同和信仰,如何能在公元300-400游牧民族南下期间生存下来?

五胡乱华之后,华北汉人十室九空,是什么让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屈,以至于最终让隋唐再次一统于汉人之手?

生存是残酷的。

没有无定河边骨,哪来春闺中的女子!

无谓的战争自然是不义的,可是,纵观1950年以前的历史,从东半球的匈奴、鲜卑、蒙古、到西半球的哥特、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西班牙,有谁选择了在能屠杀你奴役你的时候先和你讲道理?

为了更伟大的利益,为了以后的长久和平,汉武帝知道必然要牺牲自己这一朝,牺牲自己治理下的许多百姓。

这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思想。

匈奴要是放任不管,这些异族要是放任壮大,看西晋、北宋皇室的下场,就知道想要什么安居乐业会如何。那些说“愿为太平犬”的人,好好想一想,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这种思想的结局是什么?

满清给出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它也证明了汉武帝刘彻——没有错!

看小说什么最让人不爽?男女主生离死别?大坏蛋逍遥法外?对于心中热血和良知尚未消逝的人而言。

上面那些都不是。

最让他们这些人人难受的东西,是战士历经九死一生,浴血归来,等待他的不是鲜花与荣耀。

而是他所保护之人的无理审判。

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正是因为这能调动无数人的情绪,所以后世才有了什么战神归来发现女儿睡狗窝,一声令下百万将士归来的套路,才有了什么龙王赘婿,上门神婿的套路可以用来激发读者的心绪。

然而。

这只局限于良知和热血尚存的人而言。

对于那些键盘侠,那些圣母而言,跟他们谈伟大没有用。

而英雄和伟大的存在之所以被谴责,便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人民保护的好好的,让他们还没有经历到真正的绝望。

汉武帝刘彻,少年即位,长而神武,老时昏聩,临死前又大彻大悟,他的一举一动,莫不对华夏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是生而神圣,履则阴阳,对于这样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写满一书架,又岂是区区一言一语所能概括?

要知道在汉武帝上位之前,汉兴六十年,虽然国势昌盛,皇纲巩固,诸侯臣服,城市乡陌日益繁华,然而在帝国国运蒸蒸日上的背后,却是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至于不得不和亲苟且的屈辱血泪。

汉武即位,才革而新之。

他发掘并重用了一批年轻锐气,且有才干的军事人才,远交近攻,打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张骞、云琅等一大批闪耀帝国星空的人物横空出世,他们的光辉,不仅闪耀了汉朝的天空。

还照明了民族历史的长河。

他是最为优秀的伯乐。

通过数十年坚持不断的汉匈战争,匈奴的势力被极大的瓦解,汉室终于取得了两国之间的优势地位。

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汉朝的终结!

汉武帝刘彻!

他让“强汉”二字!

永恒地铭刻在了历史的岩壁上!

历久弥新,永不消磨。

晚年的昏庸。

是很多皇帝都无法避免的结局。

然而。

只有汉武帝刘彻做出了一个让后世无数人奉上膝盖的举动——颁布《轮台诏》。他是罪己诏的开创者。

这是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担当。

汉武帝刘彻身为一个功业辉煌无比的霸道皇帝,却在晚年,对自己的一生功业做出检讨和反思。

这是何等的气魄和勇气?别说是这样的雄主,哪怕是普通人,他们能有这样的勇气这么对待自己!?

普通人能这样否定自己一生中最骄傲、最得意的事吗?

战争。

是汉武帝刘彻一生功业所系。

否定了战争。

就是否定了他的一生啊。

然而这位大汉天子,哪怕晚节不保,也却义无反顾。

所以对于制作这一期视频的江升来说,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最让他心折的不只是他布武天下的辉煌,也包括了他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却难。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更难。

其实对于汉武帝晚年的情况。

研究过就能了解。

他的性格的确高傲,好大喜功。

按性格来看的话。

他似乎是华夏历史上似乎最不可能罪己的皇帝,独裁,专制,封禅泰山,这一个个事情和不说明了他内心是何等的自傲。

但他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罪己的皇帝。那时候他已经老了,当年的雄图霸业,未成者已如东逝江水有心无力。

对亡子的思念愧疚,对幼小的太子和托孤重臣的无法信任,怎样日夜折磨着这个已经垂垂老矣的过往英雄?

此时此刻,操控天下一生的他却无力改变任何,恐“子幼母壮,危及社稷”而下旨杀了唯一能最后陪伴他一程的钩弋夫人。

冰冷长夜。

在这座曾见证他辉煌的宫殿里,梦里他是否还是卫青霍去病凯旋回朝时的盛世,但睁眼所有的一切都早已不在。

他的时代。

过去了。

他的一生。

也到了暮年……如此的思想压力,作为皇帝最后的归宿——孤家寡人。他又怎么能够才变得不昏庸呢?

虽然晚年的他“志尚奢丽,尤敬神明”。

但还要请世界所有人都记得,他这一生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雄起!

华夏民族!

就该永远位于天上!

受万世所有人的敬畏!

此时此刻。

伴随着激昂到了极限的音乐。

仙神继续开口。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16岁的刘彻登基继位,汉武帝正式执掌权柄,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将成为华夏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几乎没有之一。他到底有多少功绩呢?】

【在他的治下,华夏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华夏贯穿后面两千多年的“国企”制,正式诞生并沿用到了后世数千年!】

【儒家的学说在这个时代正式奠定思想领袖地位,并沿用到了后来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的那声炮响!】

【华夏的政权也是在这个时代,极其罕见的彻底打赢了外域蛮夷,让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世界大战获得首次胜利!】

【华夏的大名在这个皇帝的时代,第一次响彻世界的各个文明角落!被彻底打垮的匈奴无奈渐渐西迁,却又改变了欧洲的整个历史格局!这只是一个被汉武帝时期的大汉,打的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的民族啊!】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汉”彻底的烙印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代号,并开枝散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民族!】

仙神的声音配合激昂热血的曲调。

将汉武帝的功绩。

如画卷般缓缓摊开。

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是神的存在。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汉武帝就是为这个民族注入灵魂的人!

汉武治世诞生的《史记》,使华夏民族的源头丶脉落丶形成丶发展凝固为历史=,经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二千多年的历史时光,在这个时期,在这个人的治理下,华夏子民终于完成了共同的心理认同。

公元前111年。

汉武大帝伐胡凯旋归来途经陕西桥山,以国礼公祭轩辕(黄帝),昭示后人。此事被司马迁载入史书。从此,黄帝成为民族信仰,而汉武大帝是使信仰走出精神层面,转化为力量的华夏第一人!

他用他的雄才大略刻写了民族的辉煌与伟大!

尊儒固邦,思想润民!

开疆拓土,恩泽后世!

他是为民族谋万世不朽之基业的精神领袖!

他的文治武功给了这个国家挺立千秋的自信,创造了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民族大义从此成为维系这个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

遥忆汉武静边尘,胡儿匹马不曾还。大汉功业千秋颂,民族大义耀华夏。这首诗篇写出了大汉的荣耀。

后世之人读起。

多少人会在心中默念一句。

大汉永昌。

便是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