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天骄无双!历史绝唱!(2 / 2)

没有太过于纠结。

也没有因此而怨恨上自家的臣子——既然仙神能够选中自家的臣子,那么就是说明了自家的臣子必然是感动千古的忠臣。若是去怨恨这么一个能力出众,还忠心耿耿的臣子,那跟那后世的赵构以及杨广有什么区别?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看的透彻,活的也很明白清醒的皇帝,他深知这不是臣子自己的意愿,而是仙神所做出的选择。

跟臣子抢夺主公的东西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

“只能说是朕那冠军侯的运道了。”

汉武帝刘彻沉沉的叹了一口气,倒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结,将烦闷抛到脑后,他也是抬头集中注意认真了一些。

“可惜去病前些日子,被朕派去清扫一批倭寇了,不然今日,君臣二人一起看这仙神,传到后世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汉武帝略显失意,但也挺开心的嘀咕道。他目不转睛的看着仙神流光,就等着接下来,仙神开始展示和评判。

既然是自家的人,那当然要了解,自家的人在仙神那里,会被仙神如何评判,然后从侧面知道大汉的未来会如此了。

至于奖励。

霍去病上榜。

大汉也能受到福泽。

这也不差。

作为君主。

虽不能享受到上面特权奖励,但也能够凭借身为大汉之人的原因,也能享受到【天佑】的洗礼获得一定程度的延年益寿。

想到自己这个有些破落的身体能够恢复,汉武帝刘彻的心情倒是一下好了不少。这已经是他原来最想要获得的东西了。

因此。

汉武帝觉得自己,以及大汉,还得感激霍去病才行,毕竟,霍去病如果不上榜的话,他也不一定能够榜上有名。

这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啊,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辈出,他刘彻虽也是其中的天骄,但谁又知道还有多少比他厉害的人物呢?

汉武帝在大汉的国都当中。

一边心思流转一边观看仙神颁奖。

而另外的远方。

行军中的队伍里。

“将军!是您!是您呢!”

有士兵也认出了流光当中的人物,对着自家的将领就是激动的喊道。这支军队便是外出扫荡倭寇的大汉军队。

“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叽里呱啦。”也有说着其他语言的士兵,也认出了流光里的人,表情也是充满了激动和崇拜。

他周遭亦是有不少同样“叽里呱啦”的家伙在交头接耳。

这支大汉的队伍当中。

不少人竟还是域外蛮夷。

却能在这汉人的队伍当中相处的那么融洽,完全可以说是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绝对能够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画面。

“最惋惜么……呵,我看样子死的挺早。”

即便如今已是功成名就,亦是不过二十来岁的霍去病,注意到了这一期的视频当中,仙神给予自己的头衔。

他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可是,却并未因此有丝毫的不开心,他呀,本就是活一天赚一天的人不是么。

多活一天。

多杀一些匈奴,一些贼寇。

那就是多赚。

这是霍去病一直以来的想法。

对于死亡。

他拥有真正的勇者才拥有的无所畏惧。当然,能看得如此开,并不是像民间传说那样,因为上面小时候玄之又玄的故事。

现如今。

还有后世。

都有着这样的故事流传,说是霍去病这个名字很奇怪,之所以霍去病要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霍去病从小体弱多病。

然后家里人为了霍去病能够好起来,便在算命先生的帮助下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实际上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想一想吧。

从小就能跟着舅舅出去打仗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体弱多病的人呢。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霍去病这个名字真实的由来。

是和他现如今侍奉的君主有关。

霍去病的名字听起来很特别。

去病两个字有讲究。

而且来历也和汉武帝颇有渊源。

这也是汉武帝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霍去病的名字是汉武帝给的,放在后世的国内这只有干爹才会给别的孩子取名,哪怕是放在国外也得是教父的身份。

正是因为取名的这种独特,加上霍去病还真该叫汉武帝一声姨夫,两相结合下所以汉武帝也将霍去病当子侄。

这个名字真实的来历是这样的。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姐。

卫子夫一直都很受到汉武帝的宠爱。

因此还当上了皇后。

卫青后来也成为了大汉的大将军。相传霍去病生下不久,还没有来得及起名字,母亲抱着他去深宫探望妹妹卫子夫。

正好这个时候。

汉武帝正卧病在床。

脾气很不好。

所有人走进的时候皇宫异常肃穆,人们说话都不敢大声只能小声小气,走路也蹑手蹑脚的唯恐惊拢了皇帝。

卫少儿抱着孩子那叫一个小心翼翼。

只怕他哭闹起来惊动圣上。

然而呢。

走着走着,到了皇帝睡觉的宫殿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那叫一个突如其来。

在在武帝昏昏迷迷之间,猛然听见婴儿的哭声,立刻就是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时觉得身体轻松舒畅起来。

于是乎他一高兴便连忙冲出来问。

那是何人抱着孩子?

霍去病的母亲一听吓得浑身打颤,一步也不敢挪动了,站在那儿等候皇上降罪。汉武帝见是自己皇后的妹妹便赐她坐下。

还叫她把怀里的孩子抱过去,武帝接过孩子,龙颜大悦,他百般戏逗。说来也怪,这孩子到了武帝怀里眉开眼笑。

逗得汉武帝刘彻那叫一个开心。

汉武帝便问卫少儿:孩子可曾取名?

这明显就是一桩机缘。

霍去病的老妈赶紧回答还没有。

接着武帝便笑了笑,给两人之间,建立下了最初的羁绊。

寡人近几天来身体欠安,这孩子几声大哭,惊得我一身冷汗,病便霍然去除,朕赐名与这孩子叫去病怎样?

便是这么一句话。

霍去病的名字定下了。

他和汉武帝刘彻之间为后世猜疑,惊叹,不解的羁绊也随之产生了。这才是霍去病名字真实的来历。

和什么算命先生根本没有关系。

霍去病之所以对于仙神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接受的如此平淡。

完全是因为作为一个拼杀在最前方的将军,自是早就已经做好了随时可能战死的准备,接受起自己早逝的消息自然不会有太大冲击。

一阵感觉意外后。

霍去病甚至还能够笑的出来。能够看得如此开,却也应是一个明白,所谓死亡,只是另外一场伟大冒险的人。

后世。

可能有人知道他很了不起。

但却真的没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他。

怎么说呢。

哪怕不谈个人的境界。

就光说霍去病本身的能力,他也是一个被很多人严重低估的人。对,没错,就是被低估,后世的称赞也还不够配的上这位大汉战神。

更别说后世还有很多人,因为看了一些电视剧,压根不了解任何的历史,便还会时不时的当以此键盘侠逼逼叨,说什么霍去病怎么可以和匈奴人做朋友?霍去病只应该对匈奴人恨之入骨才对的话了。

电视剧的东西固然不够真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后人的遐想。

但是诸如霍去病为什么会和匈奴人做朋友这点儿,可以说是能够说出这种话的人显然也根本是完全不了解霍去病。

从霍去病的军队里有不少匈奴人就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吧,有记录的霍去病的下属,一半以上却都是匈奴人。

他强大的地方恰好就在那些个键盘侠喷的这个点上。

如此统率能力。

带着敌人的人打敌人,不让这些键盘侠感觉荣耀,反而成了他们喷的点,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都是一些什么“天骄”。

恐怕都是一群靠意念就能让拜瞪裤裆拉粑粑的货。

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明白。

霍去病到底牛皮到了什么程度。

看看19岁的时候大家都在干什么吧,不是泡妞就是在虚度人生,而霍去病这个时候已经是两次进行河西之战了。

并且随他出战的高级军官有:校尉高不识,这人是匈奴句王、校尉仆多,也是匈奴人、还有司马赵破奴。

这人虽然不是匈奴人,但却也长期生活在匈奴,是个其实已经匈奴化的汉人,就跟后世那些个大自由国的华裔是一回事。

正常情况下这些人是卖国的主要战斗力,可是在霍去病这里呢,不止折服了如此卖国体质的人还折服了匈奴的王。

让这些人全都心甘情愿的替他卖命。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呀。

别觉得这是话本故事,是后世杜撰的YY,它是比YY小说还离谱的事实!

来看《史记·霍去病传》

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再来看《汉书·霍去病传》

上曰:“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者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票骑将军斩脩濮王,捕稽且王,右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封破奴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从票骑将军捕呼于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汉书和史记的权威足够了吧?

他们的资料大同小异。

只是汉书省略了赵破奴和高不识的封赏户数而已。

两者在阐述的内容上大多都差不多。

也就是说凭借着这个记载。

就可以确定高不识、仆多、赵破奴便是霍去病这一支一万人骑兵队伍的主要军官,这次河西之战,除去霍去病,一共就封了三个侯,而这三个侯,有两个是纯种的匈奴人,有一个虽然是汉人但是从小在匈奴长大。

算是半个。

这三个侯有两个半匈奴人。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里也写的清清楚楚——宜冠侯高不识,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功侯。

故匈奴归义。

煇渠侯仆多,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虏五王功,益封。故匈奴归义。

而剩下的赵破奴,他虽然是汉人,但确实是在匈奴长大。史记记载:“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正是因为有这个半匈奴的身份,所以后来赵破奴对于投降匈奴没有什么抵触情绪。

关于赵破奴投降匈奴的记载也是有的。

可以看《汉书·苏武传》。

里面就说了这个“汉裔”匈奴人的故事。

当然。

赵破奴比起后世一些华裔还是要有底线得多。

他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像是那些华裔觉得国外的屎都很香,这家伙后来和长子又逃回了汉朝,不过很倒霉又卷进“巫蛊案”被杀。

当真是惨的不能再惨了。

他不是主角。

也不用多说。

提这么个故事就想要说明。

十九岁的霍去病,就敢带着匈奴人占三分之二的军队去打仗。再加上匈奴华侨赵破奴,河西之战霍去病手下可以说是全匈奴阵容!

如此能力,如此气魄,后世哪个十九岁的人能够比?后世当然也有天骄,然而,肯定不包括那些手握键盘摘星辰的键盘侠。

再说霍去病21岁漠北之战,属于他麾下的将领,已经不止有匈奴句王高不识、还有赵破奴这个长期生活在匈奴的汉人了。

就连匈奴某王赵安稽,匈奴因淳王复陆支,匈奴楼剸王伊即轩都在他的麾下,敢信?打匈奴带着三个匈奴的王?

虽然匈奴的王不值钱,但是后世谁也没听说过,有哪个将领敢带着三个别人的将领,去打这些个将领的祖国吧。

只看霍去病的直属部下。

这一次。

匈奴人依旧占4/7。

还有三个与这批人同时受封的匈奴王和都尉,疑似为霍去兵部收服,以上所列只是封侯级别的高级将领。哪怕不知道历史全貌,也可以从这些信息当中,合理推测中低级军官、士兵中也有不少匈奴人。

当然。

使用匈奴人也并非没有风险。

饶是以霍去病的统率能力。

在霍去病河西之战前两年的漠南之战中,匈奴降将前将军赵信,因战事不利便害怕的率领800骑兵叛逃回匈奴。

带会匈奴去了大量汉军的情报,甚至还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而在河西之战前三年,有两个已经被汉朝封侯的匈奴贵族试图逃亡回匈奴。

却是被及时发现然后斩首。

在这种阴影下。

可以想象霍去病需要怎样的统御能力,还有如何的胆量才能镇住和使用这些匈奴人。

相比较其他奖励,霍去病的特点很鲜明。

他出征从来不会带任何老资格汉将,因此这些匈奴人完全靠他本人驾驭。更可怕的是这个阶段的他。

才19岁。

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俘获匈奴人后。

依旧是当场收编为己用。

不仅一路抢吃的还直接把人拿去用。

不得不说是神操作。

霍去病的战绩固然是靠汉武帝强大的财力支持,但显然他自己也是有收编队伍、解决后勤问题的能力以及实力。

也许。

收编这些人的时候。

霍去病是这么告诉那些匈奴人的——我带你们回老家看看,然后顺便祭个天?嗯,就用你们的同族去祭天。

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耀武扬威,而是他收服、震慑匈奴人的手段。河西之战后,霍去病更是接收了四万河西匈奴人的投降,用军粮接济了他们,紧接着就并将控弦,获首虏八千馀级。

什么意思呢。

所谓“控弦”即那些投降的匈奴人。

他在这些投降的匈奴人中挑选了一万多壮丁,立刻就带着这些人反手杀了回去,把那些不愿投降而逃跑的人砍了8000多。这波操作,不止可以说是天秀了,完全可以说是神秀之主级别了,后世真没有人这么秀。

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跟俘获了一大堆岛国人,反手就让他们去杀天皇一样让人瞠目结舌。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

霍去病居然可以立即使用刚刚投降的匈奴人,操作流畅,无缝衔接。这说明霍去病对匈奴人的战术和指挥系统非常熟悉,甚至可以熟练操作。同时,他有一个对自己忠心不二、素质过硬的匈奴指挥官团队。

帮他收编新降的匈奴人。

在一些伪军迷的脑洞里,霍去病打闪电战,为了保证不走漏消息,一路杀过去必须要把人全部杀光才行。

但事实上却是截然相反,霍去病对河西的战略是威慑和招降,“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舍服知成而止”。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对于已经投降的敌人,他可以舍弃自己的战功,不抓俘虏,也不抢他们的财物。

这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天才的操作凡人永远无法理解。

因此。

千万不要因为凡人自己无法理解,却以为天才做不到。就跟后世某某博士毕业的人,说什么我博士毕业不行那谁谁谁凭啥就行一样,得看清楚自己和天才之间的差距,不要去揣摩天才是如何行事和思考。

就如同霍去病这样做的目的要认真研究才能明白。

他是为了分化瓦解河西各个部落。

这个战略可以说非常成功,而且算得上是立竿见影。

历史证明了一切。

在这一场战争过去没多久,河西两王不过半年内就决定投降了。霍去病前往受降时,约5万匈奴人发生哗变。

而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恐慌,霍去病只带少量亲兵驰入匈奴人营地,与浑邪王谈判。这又是多么传奇的一个事迹呢,当时,连浑邪王都对自己的部众失去了控制,霍去病却能当机立断,指挥汉军控制住了局面。

这是《史记》中为数不多的、对他工作状态的详细描述。霍去病收服匈奴人的能力,我们得以一窥端倪。

一年内。

河西问题就得到彻底的解决。

效率无比惊人。

霍去病和汉武帝之间的羁绊,最大的亲密点,在于他们战略意图的高度统一,因此汉武帝在诏书里大大地表扬他。

对于霍去病降服匈奴也是鼎力支持。

匈奴小王来降的都给封侯。

可想对于霍去病的战略有多么认可了。

霍去病也没有辜负过期望。

他战无不胜。

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失败。

霍去病甚至还不会在行军上迷路。

而且能精准打击对手。

这显然也跟这些被控制的匈奴人有关系,有这这些匈奴人在,该如何行军追击,并不是什么难以解释的问题。

既然他能控制这么多匈奴人。

自然也能保证那些匈奴人不敢乱带路。

“不迷路”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低级难度的任务。

毕竟。

匈奴人还找不到回家的脚步?

再说了。

其实也很好判断这些匈奴人到底有没有搞鬼。匈奴主力集结的位置必然符合某些条件,如靠近水源、草场、离各个部落的距离、地形特征等。霍去病懂得重用匈奴高级将领,自然也能评判去的是不是这些地方。

其实吧。

不只是迷路不迷路的问题。

霍去病能够一次次的战无不胜,胜的那般漂亮,这些匈奴人也是关键的点,他可以派出大量斥候侦测情报。

可以说。

霍去病有其他将领没有的优势。

就是他可以派出大量匈奴间谍,匈奴人向匈奴人打探消息,正确率当然更高,因此霍去病对敌情的判断会更准确。

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

俺儿。

问题是道理谁都懂,就跟后世一些游戏的操作,谁看了都觉得有手就行一回事,能不能够实践出来才是真正的困难。

除了霍去病意外。

其他汉军将领根本没人大量使用匈奴降将和士兵。

这里面自然是有原因的。

游牧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纪律性,一旦战事不利则作鸟兽散。因此,如何驾驭这些士兵用纪律约束他们才是最大的难题。

和其他那些个将领包括自己舅舅相比,霍去病的一个优势就是他的组织和激励能力,以及用人不疑的气魄和自信。当然,霍去病和汉武帝的亲密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他更容易为这些匈奴人争取封赏。

也更容易让这些匈奴人相信他在汉朝的话语权。

指挥作战不是打游戏,因为你指挥的是活生生的有自主能力的人。因此,军事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组织能力。

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汉武帝固然可以给霍去病提供最好的配置,然而他对匈奴人的驾驭能力,尤其是对战场上新降匈奴人的使用。

足以证明他本身也是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若有心。

何以不能称王做皇?

只是霍去病对此没有一点儿兴趣罢了!

不只是他的能力其他汉军将领无法做到,就连他这份对于自身的定位和理想的坚定,其他人可能也都连想都不敢想!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在那个时代,他有着诸多的身份,然而,无论是何等的天生权贵,都掩盖不了他身上最为夺目的光彩。】

【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元狩四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

【此时,已是位极人臣。如此一个天骄人物,十七岁就一战成名得封冠军侯艳羡无数人,二十岁纵横河西走向,二十二岁漠北决战决定帝国命运的走向,他一生如此辉煌,却又在辉煌的顶峰,二十三岁,随风而逝。】

【他的一生很短,却精彩的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时光。】

伴随着一股在金戈铁马背景下,却是略显悲伤的曲调,仙神的话语缓缓道来,将霍去病的荣光缓缓展现。

后世有一部分人认为,战争拼的是国力,霍去病之所以能够做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战绩,全凭的是大汉强大的国力。

更有甚者说,无论是谁,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都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些言论真的全都属无稽之谈。

不能否定战争拼的是国力,但是一个将领的才能,才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此时应该将杨广拉出来鞭尸一下。

杨广那么强大的国力,为何三征高句丽,征出了一个耻辱呢,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统率之人是谁。若是让霍去病去的话,别说三征高句丽了,怕是第一次,就能让后世没有整容神国了。

就如同江升在这一期所说的那样,霍去病身上有掩盖不了的光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纵观历史。

李广纵然威猛,可却属有勇少谋,卫青纵有奇才,却也显小心谨慎,戚继光纵勇谋兼备却终为世俗所累。

唯有霍去病。

他无须小心甚微,从不循规蹈矩,就是这么天才,就是这么天生富贵,何需巴结奉承?一个字干就完事了!

他到底天子多璀璨呢?

甚至兵书都不屑于看!

怎么打都赢!

从17、8岁开始,直到最后,共斩杀11万匈奴,什么王爷将相我管你什么身份,遇到我霍去病那就得统统拿下!

我要的就是你们死!我们更好的活!

这是一个极端纯粹的人。

他天骄无双。

却并没有挥洒自己的天资,满足自己的欲望。

霍去病要的东西很简单,那就是汉昌,匈奴灭。和后世的岳飞在精神层面上,有着极为相似的一个地方。

当然。

能力上他比岳飞更加厉害一些。

所谓天骄。

当是如此。

能够带领一万个人在匈奴腹地千里奔袭,大收人头,已经堪称神将!而带领匈奴人在匈奴腹地千里奔袭收人头又是何等的天方夜谭?

带领匈奴人在匈奴腹地千里奔袭收人头不说,同时还要收服更多匈奴人去为大汉服务,这更是话本小说里都不敢妄想的传奇!

而收服更多匈奴人后,还要立即带这些人打回去,让大家一起去匈奴圣地祭天,这种操作就是位面之子刘秀怕是都不敢奢求!

霍去病就是如此一个真正的天骄……且举世无双。

打到最后。

不知道多少的匈奴人因为他在汉朝封侯。

死后。

无数匈奴人为他送葬!

为他顶礼膜拜!

可见霍去病在这些匈奴人心中的地位。

匈奴人只服强者。

而霍去病。

就是他们认为近乎神明的强者!

这个时期。

霍去病才二十四岁……离世。

天知道若是能让这样一个人物多活一些年月,到底那时候的华夏山河会是如何一片天地,天知道若给他一百年的时光。

欧洲,非洲,美洲的人……会不会也对华夏顶礼膜拜。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能征善战之将,而这些武将们在我看来依其功劳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留兵法巨著于世间,代表人物有能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的兵圣孙武子,和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的广宗伯吴起。

第二类是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和平的武将,代表人物有拨城如山,杀人如水的武安君白起和能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淮阴侯韩信。

而第三类则是抵御了外族入侵,也最为能够感动后世的武将了,代表人物便是有这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

这样一个人物。

怎么能去黑?

又怎么可以去黑?

估计后世很多人对霍去病的认识仅限于“匈奴未灭。。。”吧。

因为霍去病保持着收匈奴人头的记录,以及“匈奴未灭”这样的豪言状语,以及年纪实在太小离开的实在太早。

以及《汉武大帝》这部影响很大却严重失实的电视剧。

让很多人以为霍去病就是一个突击队员的形象。

或者说“一把好刀”?

这些人不会去探究,为什么霍去病没能做到。

也不会去探究。

为什么霍去病会和匈奴做朋友,会用他势要灭绝的匈奴人当士兵。或许,只有汉武帝这位大汉所有人的主人才明白。

那……让多少汉人避免了战死沙场的命运?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无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好好品一品。

这位华夏历史上璀璨的流星,寄于自己诗歌当中的理想和信念。若非为汉人故,何以与匈奴搅到一起?

如果能够清楚的看懂霍去病。

便能发现。

霍去病的一生都在完成自己的理想。

都在保护自己的同胞。

他的一生都在为之努力着。

绽放的光华也是他燃烧起来的生命。

照亮后世汉人。

照亮脚下的汉土。

年少有为。

封狼居胥。

是他的标签。

一生虽短。

却写出了五千年史家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