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思想”会“害怕”,会“躲藏”起来。
而“诗人”的“心”,恰恰是这个“理性世界”的“例外”。“诗人”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和“倾听”这些“腆怯”的、“无用”的、“不合逻辑”的“声音”。
“我是一个诗人”——这个“宣告”的真正意思是:
“我不会‘审问’你,我会‘聆听’你。”
“我不会‘改造’你,我会‘呈现’你。”
“诗歌”,就是“诗人”为这些“腆怯的思想”所“建造”的“家”。
三、延伸思考:“倾听”我们“内心”的“诗人”
泰戈尔的这句诗,不仅是“写给”诗人的,更是“写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
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严厉的法官”(我们的“理性”),也同样住着那些“腆怯的思想”(我们的“直觉”与“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辜负”了自己“内心的诗人”。
当我们心中升起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时(一个“腆怯的思想”),我们“内心”的“法官”会立刻“呵斥”它:“别做梦了!”
当我们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忧伤”时(一个“腆怯的思想”),“法官”会“质问”它:“这有什么好哭的?”
于是,我们“自己”的“思想”,也开始“害怕”我们“自己”。
这首诗的终极启示是:我们都应该学着“成为”自己“灵魂”的“诗人”。
我们应该“安抚”自己“内心”的那些“脆弱”的“角落”。我们应该“倾听”那些“不合逻辑”的“声音”,而不是“急于”把它们“打发掉”。
因为,那些“腆怯的思想”,虽然“胆小”,却是我们“灵魂”最“诚实”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