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所有”定义了“最好”。“最好”是通过与“所有”的对比才得以显现的。幸福之所以被感知为“最好”,是因为我们体验过“所有”的平淡与忧愁;“健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所有”的疾病隐患始终存在。“最好”的意义,活在“所有”的背景之中。
我们人类的局限性在于,我们总是试图“切割”。我们只想萃取那个“最好”的瞬间,并妄想它能永恒。我们想要爱的高光时刻,却不想要“所有”的责任与平淡;我们想要成功的喜悦,却不想要“所有”的焦虑与付出。
泰戈尔的诗意在于提醒我们这种“切割”的徒劳。当你试图把“最好”从“所有”中剥离时,“最好”本身也随之消失了。它会像一朵被掐断了根茎的鲜花,立刻枯萎。
“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这既是现实的规律,也是一种慈悲。它意味着“最好”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所有”的平凡事物之中。
三、 延伸思考:破除完美主义的幻象
在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中,充满了很多这样的视频画面:完美的旅行、成功的发布会、无瑕疵的亲密关系。
实际上,这些都是通过剪辑软件,把生活“剪辑”成了一个个“最好”的瞬间。这种完美的场景或画面,似乎不断地制造出一种幻觉:那些“最好的东西”似乎真的可以“独来”。
这种幻觉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了“所有”的真实生活感到不满。
我们开始憎恶“过程”。我们追求速成、追求捷径,无法忍受“所有”那些通往“最好”所必需的枯燥、重复和等待。我们只想“得到”,不想“经历”。
我们也开始逃避“代价”。我们希望得到一份“最好”的工作,却不愿接受它“伴来”的压力;我们渴望“最好”的亲密关系,却不愿承担“伴来”的摩擦与妥协。
这首诗提供的,正是一种“和合生物”的智慧。它要求我们放弃“只选最好”的幻想,转而拥抱“整体打包”的现实。
生活是一个“套餐”,无法单点。你选择了“最好”的A,就必须接受“伴随”A而来的“所有”B、C、D。
这份智慧,是关于成熟的定义。成熟,就是不再幻想“最好的东西”会“独来”,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它必然“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并有勇气和意愿去承担那个“所有”。
当我们追求“最好”的成就时,我们是否也接纳了“所有”的汗水与枯燥?
当我们享受“最好”的爱时,我们是否也拥抱了“所有”的责任与平凡?
泰戈t尔的诗句告诉我们,真正的获得,不是在“所有”之中挑拣出“最好”,而是有能力去爱那个“最好”,并且连同它所“伴来”的“所有”一切,一并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