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协同御敌(1 / 2)

后勤部的战士们也没闲着。小李以前从没拿过针线,笨手笨脚地穿线,线总打结,急得满头汗。

王大娘看了,走过去手把手教他:“小伙子,线要理直,针要顺着布纹走,就像你们行军要走正道一样,不能歪。”

小李跟着学,慢慢也缝得有模有样。他缝着缝着,突然想起家里的娘——以前娘也是这样,坐在油灯下给他缝衣服。他心里热乎乎的,缝得更认真了:“大娘,等开春打胜仗了,我帮您家挑水!”

夜深了,祠堂里的油灯还亮着。有的妇女困得眼皮打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用冷水洗把脸,接着缝;有的肚子饿了,就啃口自家带的红薯干,嘴里还念叨着:“快缝,快缝,让战士们早点穿上暖和衣服。”

到1月15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祠堂时,三百套棉衣终于赶制完成。叠在地上的棉衣整整齐齐,灰布面,白棉花,摸上去软乎乎的,透着股暖意。王大娘把棉衣抱起来,跟妇女们说:“走,给战士们送过去!”

师部的院子里,战士们早就等着了。李云龙第一个冲上去,拿起一套棉衣就往身上套——袖子刚好,身子也合身,暖气流从衣服里裹住全身,“大娘,这棉衣太暖和了!开春打仗我穿着它,准能多杀几个敌人!”

王大娘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只要你们能打胜仗,我们再累也愿意!”

棉衣的事刚落定,征集粮食的事又提上了日程。

老吴吴先保带着后勤部的战士,跟着苏维埃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刚到叶大爷家,叶大爷就扛着一袋玉米出来,袋子沉得他腰都弯了:“吴部长,这两百斤玉米,你们拿去吧!我儿子叶道志在红31师当班长,部队缺粮食,我这当爹的不能拖后腿!”

老吴赶紧接过袋子,要给他开收据,叶大爷却摆手:“不用开!红军保护我们,我们给点粮食算啥?等以后根据地丰收了,我还能再捐!”

老乡们都跟叶大爷一样,把家里的粮食往出拿。有的抱出一筐红薯,有的扛出一袋小米,还有的把藏在罐子里的豆子都倒了出来。

战士们跟着老乡们去地里挖红薯,红薯刚从土里刨出来,还带着泥土的热气,装在筐里沉甸甸的。

短短三天,就征集到玉米、红薯等五百余斤粮食。老吴带着战士们把粮食分类装袋,存进师部的粮仓,还派了两个人日夜看守。

粮仓的门关上时,老吴看着满仓的粮食,心里踏实得很——这些粮食,是老乡们的心意,是部队春季作战的底气。

1月18日,老吴吴先保带着后勤部的战士,给村里送了感谢信,还把战士们省下的盐和布料分给老乡们。王大娘接过感谢信,眼眶红红的:“咱们军民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客气。我儿子建安在队伍里做班长,以后部队有需要,我们还来帮忙!”

这天傍晚,夕阳落在粮仓上,金灿灿的。

战士们的新棉衣叠在床头,粮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当当。

寒风依旧冷,可每个人心里都暖烘烘的——军民一条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打不赢的仗。

1930年1月12日凌晨,天还黑得像泼了墨,光山县南部的火山堡根据地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枪声。

睡在土楼里的红31师第三大队队长倪志亮猛地坐起身,抄起枕边的步枪就往外冲——他心里咯噔一下:坏了,准是敌人来了!

果不其然,哨兵连滚带爬跑过来,声音都在抖:“倪队长!是光山县民团的易本应,带了三百多人,趁咱们休整突袭过来了!”

倪志亮眯起眼,往远处一看,黑糊糊的人影正往土楼这边冲,火把的光晃得人眼晕。他当机立断,吼道:“全体集合!依托土楼工事阻击,绝不能让敌人冲进来!”

第三大队的战士们动作飞快,有的搬石头堵土楼大门,有的趴在土楼的射击孔后架起枪,还有的往土楼墙上泼冷水——天寒地冻,水一泼上去就结冰,能让敌人爬不上来。

倪志亮趴在最高处的射击孔后,盯着越来越近的敌人,手指扣在扳机上:“都沉住气!等敌人到五十米内再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