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基因争议起(1 / 2)

南极的冰雪尚未消融,云雾村的药蔬基地却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基因编辑药蔬横空出世,产量翻倍抗逆性超群,传统种植或将被淘汰!”“自然种植效率低下,药蔬救助需靠科技突破!”一连串刺眼的标题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配图是实验室里叶片肥厚、果实饱满的基因编辑蔬菜,与云雾村的田园风光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情的起因是一家名为“绿科生物”的科技公司突然发布了基因编辑药蔬的研发成果,宣称其培育的“超级药蔬”能在零下四十度至零上四十度的极端环境中生长,生长周期缩短一半,营养成分也通过基因重组得到了“精准强化”。更具冲击力的是,绿科生物创始人在发布会上公开质疑:“依赖传统种子和自然种植的药蔬救助,效率低下且覆盖范围有限,面对全球日益增多的极端环境灾害,这样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救助需求。”

这番言论直指“药蔬全球救助计划”,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认同绿科生物的观点,认为科技进步才是解决粮食危机和营养匮乏的关键;也有人担忧基因编辑食品的安全性,呼吁坚守自然种植的底线。云雾村的药蔬基地更是成了争议的焦点,不少捐赠方发来问询,甚至有合作的科考站提出要暂停合作,等待争议平息。

“这分明是在针对我们!”阿明将报纸拍在桌上,气得脸色通红,“他们连田间试验都没做几次,就敢吹嘘能替代自然种植的药蔬?”莉莉抱着紫背天葵,叶片上的露珠仿佛也带着焦虑:“好多网友说我们守旧,说自然种植的药蔬营养不如基因编辑的,怎么办?”玛利亚翻阅着绿科生物发布的检测报告,眉头紧锁:“他们的数据确实好看,但太完美了,反而不真实。”

小诺站在药蔬基地的田埂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翠绿菜畦,手中的菜苗还带着泥土的清香。她想起了李爷爷送来的冬藏老菜种,想起了南极雪地里顽强生长的菠菜,更想起了那些吃着自然生长的药蔬重获健康的人们。“别急,”她转过身,眼神依旧坚定,“我们种的菜能救命,靠的不是基因重组,是阳光、雨露和祖辈传下来的种植智慧。争议来了,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话音刚落,基地的大门就被推开了。一群记者簇拥着绿科生物的创始人陈景明走了进来,陈景明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金边眼镜,看向田间菜苗的眼神带着一丝轻蔑。“小诺女士,”他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刻意的傲慢,“我今天来,是想邀请你们加入基因编辑药蔬的推广计划。放弃传统种植吧,这是时代的趋势。”

“陈先生,”小诺平静地回应,“我们的药蔬救过人,这是事实。你的基因编辑药蔬,有过实际救助案例吗?”

陈景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们的产品刚研发成功,正在筹备临床试验。但理论上,它的营养成分和抗逆性都远超自然种植的药蔬。”他挥了挥手,助手递上一盒基因编辑的生菜,“这是我们培育的‘抗寒生菜’,你们可以对比检测,看看谁的更优秀。”

阿明上前一步,接过生菜盒,冷哼一声:“检测?我们不仅要检测,还要比一比,看哪种菜更能经得起实战考验!”

当天下午,云雾村就发布了一则公告:将与绿科生物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药蔬挑战赛”,选取三种极端环境——高海拔低温区、干旱沙漠区、沿海盐碱区,分别种植自然培育的药蔬和基因编辑药蔬,通过生长状况、营养成分、实际食用效果三个维度进行比拼,全程公开直播,邀请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支持者们为云雾村的勇气点赞,质疑者则认为这是自不量力。绿科生物立刻响应,陈景明公开表示:“我们完全接受挑战,一个月后,我们会用数据证明,基因编辑才是未来。”

挑战赛的第一站,选在了青藏高原的一处高海拔科考站,这里海拔四千五百米,昼夜温差达三十度,还时常遭遇暴风雪,是考验药蔬抗逆性的绝佳场地。小诺和三位大使带着自然药蔬的种子和种植舱,绿科生物的团队则携带着基因编辑种子和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同时抵达了科考站。

“这里的土壤贫瘠,温度极低,你们的自然种子根本不可能发芽。”陈景明看着阿明在种植舱里铺设保温基质,语气带着嘲讽。阿明没理会他,细心地将李爷爷的老菜种和南极培育成功的耐寒菠菜种子埋进土里,又在基质中混入了云雾村特有的腐殖土:“我们的种子,在南极都能发芽,在这里也一样。”

莉莉则在种植舱内安装了湿度调节器,她从背包里拿出一小包粉末:“这是我们用中药渣发酵的有机肥,能增强菜苗的抗寒能力。”玛利亚调试着光照系统,补充道:“自然种植不是靠天吃饭,是顺应自然规律,再用科学的方法辅助。”

绿科生物的团队则完全依赖设备,他们将基因编辑种子种在无菌基质中,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甚至在种植舱内通入了特制的“营养气体”。陈景明站在监控屏前,看着种子迅速发芽,得意地对围观的记者说:“看到了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三天发芽,七天就能长到收获期。”

正如陈景明所说,基因编辑药蔬的生长速度确实惊人。三天后,绿科生物的菜苗已经长到了十厘米高,叶片肥厚翠绿;而云雾村的自然药蔬才刚刚破土,嫩芽纤细,看起来弱不禁风。

“看来胜负已分啊。”有记者小声议论,“自然种植确实比不过基因编辑。”陈景明听到后,更加得意:“再等几天,你们会看到更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