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蜂鸟潜翔(2 / 2)

当晚,在分配给他们的帐篷里,崔铭借着油灯的光芒,用密写药水在账本的空隙处写下情报:“右贤王部怨气深重,重心在西,厌战南征。其麾下对汉情报有限,更重实利。可尝试以利诱之,以‘共御单于压迫、共分西域商利’为饵,促其保持中立甚至暗中合作。”

他将写好的账本仔细收好。下一步,他需要设法与右贤王阵营中更低层级、但可能更渴望改变的官员接触,进一步验证情报,并尝试建立更稳固的联系渠道。“沙狐”的尾巴,需要更灵活地摆动,既要留下痕迹,又不能落入陷阱。

***

第三队“驼铃”,任务最为艰苦,他们要沿着漫长的西域商路,寻找南匈奴囤积粮草的秘密基地。队长是一名经验极其丰富的西域通,名叫安罗陀,他本人就是汉人与西域人的混血,精通多种胡语,对沙漠戈壁的地理气候了如指掌。

“驼铃”队完全模仿了一支中型西域商队,人员构成复杂,有汉人、羌人、甚至两个真正的西域雇佣向导。他们的驮畜主要是骆驼,装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行走在荒凉的河西走廊与沙漠边缘。

他们的路线偏离了主要商道,专门挑那些水草匮乏、人迹罕至的区域行进。根据情报分析,南匈奴为了隐蔽和安全,不太可能将重要的粮草基地设在繁华的绿洲或主要通道附近。

沙漠行军,艰苦远超想象。白天酷热,夜晚奇寒,淡水贵如金。风暴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几步之外不见人影。队员们都用厚厚的头巾包裹住头脸,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

安罗陀凭借老到的经验,通过观察野骆驼的迁徙路线、分析沙丘走向和星象,甚至通过品尝土壤和观察极少数耐旱植物的长势,来判断可能存在的水源和隐蔽绿洲。

几天后,他们在一处废弃的古烽燧附近,发现了不寻常的痕迹——大量新鲜的马粪和骆驼粪,还有车辙印,方向指向沙漠深处一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流动沙海区域。那里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大型水源地。

“有古怪。”安罗陀抓起一把还带着湿气的马粪捻了捻,“数量不少,时间很近。去那个方向,只能是去鬼牙谷那片废墟,但那里早就没水了。”

他决定冒险跟上去看看。队伍小心翼翼地沿着车辙印前进,白天利用沙丘隐蔽休息,夜间借着月光赶路。

又走了两天,就在淡水即将耗尽之时,他们在一处巨大的沙丘背面,发现了惊人的景象:一条几乎被流沙掩埋的古河道深处,竟然隐约可见一片顽强的胡杨林!更令人震惊的是,胡杨林环绕之中,竟有一个小小的湖泊!而湖泊旁边,依着山崖,修建着简陋却规模不小的仓库和营地!营地中有南匈奴士兵看守,还有不少被征发的奴隶模样的人在忙碌地搬运着麻袋。

“找到了!”一名队员压抑着激动低呼。

安罗陀心脏也是狂跳,但他立刻压下兴奋,示意全体隐蔽。他仔细观察:仓库的形制、守卫的分布、巡逻的规律、水源的大小、运输道路的痕迹……

“不是主粮草库,”安罗陀判断,“看规模,像是一个中转补给点。但位置极其隐蔽,说明南匈奴人对此非常重视。顺着这里运输物资的来去方向,或许就能找到更大的目标。”

他派出一名最擅长追踪的队员,远远尾随一支刚刚离开、空车返回的运输队,看他们去向何方。同时,他命令绘图员迅速绘制此地的详细地图,标注兵力、水源、通道等所有信息。

就在他们全神贯注记录时,意外发生了。一支南匈奴的巡逻小队,大约十来人,似乎是为了检查某个预警陷阱,突然从侧面的沙沟里钻了出来,几乎与“驼铃”队外围的警戒哨撞个正着!

尖锐的胡哨声瞬间划破沙漠的寂静!

“被发现了!快走!”安罗陀当机立断。

队员们反应极快,立刻舍弃了大部分货物和驮畜,只携带最重要的水囊、武器和情报,跃上最快的几匹骆驼和马匹,向着预定的撤退路线狂奔。

南匈奴巡逻队大叫着追了上来,箭矢嗖嗖地从身边飞过。

一名落在后面的羌人员工,为了掩护队友,猛地勒转马头,张弓搭箭,连珠般射倒了两名追兵,随即被更多的箭雨淹没。

“黑羌!”有队员悲呼一声,却不敢停留。

安罗陀心如刀绞,却知道此刻绝不能停。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更轻快的坐骑,终于渐渐甩开了追兵。

直到确认安全,队伍才在一片风蚀岩柱群中停下来喘息。清点人数,少了两人,包括那名英勇的羌人队员。

气氛一时沉重。安罗陀抹了一把脸上的沙尘,沉声道:“黑羌是为了咱们能带回消息死的。他的血不会白流。”他拿出那份刚刚绘好的地图和记录的情报,眼神无比坚定:“把这个据点的情况,还有运输队可能的方向,立刻发回去!用最快的信鸽!”

一只训练有素的灰隼被从笼中取出,腿上的小竹筒里塞入了加密的绢条。振翅之声响起,灰隼如箭般射向东南方天空。

“驼铃”队付出了血的代价,但终于敲响了南匈奴秘密粮道的一角。

***

三支“蜂鸟”小队用生命和智慧换来的零星情报,通过信鸽、秘密信使、乃至预设的信号点,穿越风雪与荒漠,跨越数百里,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长安未央宫旁一间不起眼的廨署——这里是由史阿直接负责的“影卫”情报汇总分析中心。

廨署内灯火常明,空气中弥漫着墨汁、汗水和一种高度紧张的气息。十几名精干的书吏和参谋官,不断将收到的加密信息翻译、核对、拼接、标注到一幅巨大的沙盘和数张舆图上。

史阿很少坐在主位,他更像一个幽灵,无声地穿梭在各张桌案之间,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份新到的纸条、每一处新标注的地图符号。他不需要说话,只需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手势,下属们便知道下一步该重点分析什么,或向哪个方向发出新的指令。

“报!‘夜枭’密信:确认龙城周边大军集结,约八万骑。另,呼衍部一小支遭单于金帐卫队屠戮,疑与王庭内斗相关,缴获箭矢为证。”一名书吏将译好的密信呈上。

史阿接过,看了一眼,手指在沙盘上龙城的位置点了点,又划向代表右贤王势力的区域。“将呼衍部事件,抄送分析右贤王动向的小组。重点评估此事对右贤王态度的刺激程度。”

“报!‘沙狐’密信:已接触右贤王麾下万夫长。对方厌战情绪明显,重心在西域,对汉情报有限但好奇。建议以‘共御单于、同分商利’为饵促其中立。”

史阿微微颔首:“回复崔铭:准其酌情接触中下层官员,试探合作可能底线。但务必谨慎,安全第一。”

“报!‘驼铃’急信:发现南匈奴秘密中转粮库位于鬼牙谷绿洲,规模中等,守军约三百。附图。另,追踪其运输队方向指向西北狼山。队员黑羌为掩护撤退,殉国。”

廨署内瞬间安静了一下。史阿沉默片刻,眼神更冷了几分。“将鬼牙谷情报最高优先级处理,立即呈送陛下和丞相。标注狼山区域为疑似主粮草库所在地,建议加派侦查力量。记下阵亡队员黑羌之功,抚恤加倍。”

一条条情报被解析,一个个点被标注在地图上,南匈奴看似庞大的战争机器,其内部的结构、弱点、能量输送管道,正逐渐在季汉情报网络的努力下变得清晰起来。

刘禅和诸葛亮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这里的简报。他们根据这些实时情报,不断微调着整体的战略部署和物资调配。

长安城外,渭水之滨,工匠们的炉火依旧日夜不熄。郑五老汉奋力捶打着烧红的铁块,他并不知道自己铸造的“震天雷”外壳将会被运往何方,但他捶打的每一次都更加用力,仿佛要将所有的悲愤和期望都锻打进那冰冷的铁器之中。

北地郡和陇右的军营里,训练愈发严酷。士兵们已经习惯了“震天雷”模拟物的重量和投掷要领,陌刀阵的配合也越发纯熟。每当有新的情报传来,预示着战争又近了一步时,校场上的喊杀声便会更加激昂几分。

肇元三年的冬天,就在这种表面平静、内里波涛汹涌的极端压抑中,一步步走向尾声。三只“蜂鸟”已然潜入敌巢,它们的每一次振翅,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雷霆一击,积蓄着最精准的力量。北方的雪原之下,热油已然烧沸,只待那一星火种,便可燃起滔天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