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先倒下的人(1 / 2)

秦峰吐出的这口鲜血,着实让省委党校手忙脚乱。

可以说自建校以来,还他们还从未遇到过这种事情。

一个地市的代理市长,在培训期间,吐了一口老血昏死过去。

省委党校的走廊里,秦峰被紧急送往医院。

消息第一时间层层上报。

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章志国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

他没有去医院,也没有给任何人打电话。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省委办公厅一位副主任,关于此事的口头汇报。

“……省立医院专家组的初步诊断是,急性大面积脑干出血。目前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副主任的声音顿了顿,“预后,极不乐观。”

章志国点了点头,示意他知道了。

“另外,”副主任继续说道,“组织部那边已经拿出了初步意见。考虑到江州市目前群龙无首的局面,建议暂时由市委书记吴启明同志,全面主持市委及市政府工作,以确保稳定。这份意见,下午就会上常委会讨论。”

章志国依旧没有说话,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出去了。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那片车水马龙,眼神幽邃,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秦峰倒了,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

他不需要再去做任何运作和切割。

一个躺在IcU里,政治生命已经宣告结束的废人,已经失去了所有被追究的价值。

官场就是如此现实。

尽管消息被严格封锁,对外只宣称是“身体不适,需要静养”。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体面的说辞。

这则消息在江南省最顶层的权力圈内,这无异于一场八级地震。

一个正厅级干部,在如此敏感的时期,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病倒”,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信号,足以让很多人无限联想了。

所有人都明白,这位江州市的代市长,这位曾经被无数人看好的政治新星,他的仕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戛然而止。

没有官方通报,没有公开处理,只有在病榻上的无声倒下。

对于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而言,尽管显得仓促和遗憾,但这或许是最后的体面。

江州市,静心茶苑。

方雅将一杯新泡的碧螺春,推到了林远的面前。

“党校那边的事,听说了吗?”她的声音很平静。

“刚知道。”林远点了点头,端起茶杯,却没有喝。

方雅看着他,那张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脸上,此刻却写满了凝重:“小林,别高兴得太早。秦峰倒了,但江州的局势,只会更复杂。”

“我知道。”林远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吴书记那边,还没有消息吗?”

“没有。”方雅摇了摇头,“我刚给他秘书打过电话,还在省里开会。我估计下午的常委会,他会直接从省政府那边过去。”

她顿了顿,看着林远,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现在,才是江州真正的‘定海神针’。他接下来的态度,将决定所有人的命运,包括你,也包括李玉亮。”

林远没有说话,只是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

省纪委监委江州办案点,一号特审室。

惨白的白炽灯,二十四小时常亮,将这间不到十平米的房间照得没有一丝阴影,也彻底模糊了时间的界限。

在这里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只有无尽的煎熬,那是一种令人抓狂的精神折磨。

李玉亮已经在这里,被“熬”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就像一头被拔掉了爪牙的老虎,被困在这座白色的囚笼里。

他的对面还是那几张熟悉而又令他厌恶的脸。

省纪委第九监察室主任,杨宇舟。

还有他那两个看起来像是刚毕业不久的“愣头青”下属,王明和冯健。

没有想象中的疾言厉色,没有传说中的刑讯逼供。

甚至连一句重话都没有。

但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折磨,却比任何酷刑都更让人感到窒息。

他们就像三个最有耐心的钟表匠,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不急不缓地,一点点地拆解着他那早已紧绷到极致的神经。

每天二十四小时,三人轮班,每八小时一换。

保证了李玉亮在任何时候,睁开眼看到的,都是一张精力充沛、目光灼灼的脸。

而他自己,却连一个完整的觉都睡不了。

每当他刚刚陷入浅层睡眠,就会被一声不高不低的咳嗽声,或者一杯“关心”地递到嘴边的温水给“体贴”地唤醒。

其实即使不这样,他自己也难以入眠。

才三天,他两鬓的头发也开始花白了。

审讯的内容,更是枯燥得令人发疯。

他们只是拿着一份份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一遍又一遍地,让他核对那些他自己都快记不清的细枝末节。

“李玉亮同志,我们再来核对一下。三年前,你签批的这份关于‘城关镇综治事件’的文件,当时具体的背景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李玉亮同志,我们再确认一下。五年前,你女儿在国外留学的那笔‘奖学金’,资金来源是哪里?具体金额是多少?有没有相关的证明材料?”

“李玉亮同志……”

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像一把把小小的锉刀,反复地在他的意志上打磨着。

他一开始,还试图用他那套早已炉火纯青的“太极推手”来应对。

“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

“这是正常的公务往来,具体情况你们可以去查档案嘛。”

“我女儿的事,是她自己的隐私,我这个当父亲的,也不好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