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民心中一震,这信任和重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点头:“没问题,书记!我一定竭尽全力,把研发中心办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不仅仅是我的期望,”诛皎目光深远,“更是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期望。我们要用自己的种子,种出最好的粮食!”
就在韩立民归来后不久,另外几名当年从百家镇考上大学的知青,也陆续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刘解放,从省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回到了百家实业,被分配到设备部,负责新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后续技术改造。
孙秀英,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里当老师,而是回到了百家镇中学,用她学到的知识,培养着家乡的下一代。
钱进步、周文化……
他们如同归巢的燕子,从四面八方,带着在大学里汲取的知识养分和开阔的视野,纷纷回到了这片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投入到了百家实业或公社其他岗位的建设中。
他们的回归,为百家实业注入了一股强大而新鲜的知识力量。
韩立民牵头成立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很快就在公社划出的试验田里开始了工作。
他带来的新的育种理念和实验方法,与王老农技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他们开始系统地进行种质资源收集、杂交选育,记录着详实的实验数据。
刘解放带领着技术团队,日夜泡在车间里,研究那些进口设备的图纸和原理,不仅确保了生产线的稳定运行,还开始尝试对一些非核心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和小型创新,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对外依赖。
孙秀英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开拓学生视野,鼓励他们像韩立民、刘解放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努力学习,将来回报家乡。
这些返乡知青,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百家镇情况的熟悉以及那份报恩的情怀,迅速在各个岗位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他们构成了百家实业管理层中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被老员工们亲切地称为“知青骨干”。
诛皎看着这批自己当年播下的人才种子,如今开花结果,并主动回归反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情义的回报,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
他当年倾力支持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投资,如今获得了远超经济回报的丰厚收益——一支忠诚可靠、能力卓越的核心团队。
有了这批“知青骨干”作为桥梁和执行者,他很多超前的想法和规划,得以更顺利、更高效地落地实施。
百家实业的发展,也因此拥有了更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夕阳的余晖,将韩立民在试验田里忙碌的身影拉得很长。
他小心地为一株长势喜人的杂交麦苗系上标记,脸上露出专注而满足的神情。
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恩,更有他为之奋斗的未来。
他知道,自己回来了,就再也不会离开。
他要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将诛书记描绘的蓝图,一点点变为现实,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富饶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