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少年班的学习环境,对于常人而言是压力与荣耀并存的天才集中营,但对于诛兴来说,却如同鱼儿终于游入了期待已久的大海。
这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师资和实验设备,课程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普通院系,同学们也都是万里挑一的聪慧少年。
然而,诛兴依旧显得格格不入,又卓尔不群。
他的格格不入在于,当其他天才还在努力消化教授讲授的前沿知识时,他的思维早已如同脱缰的野马,奔向了更遥远、更未知的领域。
课堂上,他常常会提出一些让教授都需沉吟片刻才能回答、甚至需要查阅资料后才能深入探讨的问题。
他的卓尔不群则在于,那恐怖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近乎本能的融会贯通。
学校图书馆里那些艰深的、布满灰尘的外文专业书籍和过期学术期刊,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他像一块永不饱和的海绵,疯狂汲取着关于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设计、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的一切知识。
他的生活极其简单,宿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四点一线。
偶尔收到的家信中,父亲诛皎除了关心他的生活,有时也会在信末,看似随意地提及一些“有趣的想法”或是“听说国外某个实验室正在研究的方向”。
这些信息,往往只是只言片语,甚至有些模糊。
例如,“……若能将更多晶体管集成于微小芯片,计算能力或可飞跃……”
又如,“……雷达探测,其波束形状与扫描方式,似与信号处理算法息息相关……”
这些话语,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长辈对晚辈的勉励和开阔眼界的闲聊。
但在诛兴那超越了时代局限的大脑里,这些零散的、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某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或者为他正在构想的方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切入角度。
他并不知道父亲这些想法的来源,只当是父亲见识广博,善于思考。
他将这些“灵感”与自己从书本和实验中获取的知识猛烈碰撞、融合,往往能迸发出令人惊叹的火花。
大二那年,学校电子工程系与某个国防相关的研究所,有一个非公开的、小范围的合作课题,旨在尝试改进某种便携式通讯设备中,一个关键滤波电路的性能,以提升抗干扰能力和信号清晰度。
这个课题难度不小,涉及复杂的频域分析和非线性元件特性,被作为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公布给了少数几个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少年班的尖子生,鼓励他们尝试。
许多学生看了技术要求后,都觉得无从下手,或者提出的方案改善效果有限。
诛兴却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段时间,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
示波器的荧光屏上,绿色的波形不断跳跃变幻。
桌面上,摊满了写满复杂算式和电路图的草稿纸。
面包板上,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晶体管,导线缠绕如同蛛网。
他反复构建模型,仿真测试,调整参数。
有一次,他在调试中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结构的滤波器,在特定干扰频段总是存在难以抑制的噪声尖峰。
他苦苦思索了整整两天,几乎茶饭不思。
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对着闪烁的仪器指示灯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