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行署的会面简短而高效。
在李专员那间陈设简单却透着威严的办公室里,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拿起诛皎那份报告,目光锐利地看着他。
“诛皎同志,你报告里提到的情况和判断,很有见地,也很大胆。”李专员开门见山,“尤其是关于技术资料储备的建议,与更高层面的一些担忧不谋而合。”
诛皎心头一震,面上保持平静:“李专员,我只是根据观察到的一些迹象,做了些不成熟的思考。”
“不必过谦。”李专员摆了摆手,神色凝重,“你的报告,我已经通过特殊渠道转呈上去了。
现在,上面需要一个更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同时又对技术敏感、并且与苏联专家有过接触的同志,去北京参加一个内部研讨会,详细阐述你的想法,并提供更具体的建议。”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点名要你去。”
饶是诛皎早有心理准备,此刻也不禁感到一阵心悸。
北京!内部研讨会!点名!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其分量之重,远超他之前的想象。
他知道自己的建议可能会引起重视,却没想到会直接惊动到如此高层,并且如此迅速地就有了回应。
“我……我一定尽力!”诛皎压下心中的波澜,挺直腰板回答。
“不是尽力,是必须完成任务。”李专员目光如炬,“这次会议级别很高,与会者都是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你代表的不只是你自己,也不只是我们地区,某种程度上,你代表着基层实践者的声音。记住,实事求是,大胆直言,但也要注意分寸。”
“是!明白!”诛皎郑重点头。
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甚至来不及回公社详细交代工作,诛皎只在电话里跟王建国简单说明有紧急任务需要外出几天,便在李专员安排的专人陪同下,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绿皮火车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哐当哐当地行驶了十几个小时。
诛皎坐在硬座车厢里,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和村庄,内心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
他反复推敲着自己准备好的说辞,思考着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既展现价值,又不暴露自己重生的最大秘密。
两天后,风尘仆仆的诛皎抵达北京,被接到了一处位于城西、门禁森严、外表并不起眼的招待所。
会议就在招待所一间小会议室里举行。
当他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时,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七八个人。
气氛严肃而安静。
在座的有几位是穿着四个口袋干部服、气质沉稳的中年人,一看就是部委里的实权干部;还有两位是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者,身上带着浓重的书卷气,显然是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
所有人的目光,在诛皎进门的瞬间,都聚焦到了这个看起来过分年轻、甚至脸上还带着些许长途奔波疲惫的基层干部身上。
目光中有审视,有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
主持会议的是一位姓周的司长,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诛皎的身份,便示意他坐下,直奔主题。
“诛皎同志,你的报告,几位领导都看过了。里面提到的一些迹象和判断,很大胆。
今天请你来,就是想当面听你详细谈谈你的依据,以及你关于抓紧引进储备技术资料的具体设想。”周司长的语气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一瞬间,诛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国家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