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收入215元。”她翻开父母那个 greasy 的小记事本,找到了那一天的营业额。
“12月1日,支出,向‘光头强’批发部购入‘红塔山’香烟2条,350元。”她拿起一张皱巴巴的收据,在【项目摘要】里认真写下,然后在【支出】栏填上“350”。
她的字迹清秀而工整,和那些票据上的潦草字迹形成了鲜明对比。红、蓝、黑三色水笔的交替使用,让整个账本看起来清晰明了赏心悦目。
就在这个枯燥而重复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了乐趣。这种乐趣,不亚于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张被解读的票据都像一个被破解的密码;每一个被填入表格的数字,都像一块拼图正在慢慢地构筑出一幅完整的、关于她家小店的商业版图。
当她整理到一半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她停下了笔。
她发现,“娃哈哈Ad钙奶”的进货单,在12月份竟然出现了四次,几乎每周都要进一次货。而另一种价格更贵包装更漂亮的“汇源果汁”,整个月只进了一次货,并且在月底盘点时还剩下大半箱。
“原来……娃哈哈卖得这么好。”她小声嘀咕着,并在【备注】一栏里,用红色水笔画上了一颗小小的五角星,写下:“此商品周转快,建议增加进货量。”
这颗小小的五角星,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的思路。
她突然意识到,杨老师让她整理笔记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分析”和“发现规律”。那么,整理账本是不是也不仅仅是为了算清盈亏?
她变得兴奋起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誊写。她开始像一个侦探,从这些枯燥的数字和文字中寻找隐藏的线索。
很快,她有了第二个发现。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有两种包装,一种是带火腿肠的,另一种是不带的。带火腿肠的进价比不带的贵五毛钱,但父母为了图省事两种都卖一个价。她通过计算发现,虽然带肠的单包利润低,但它的销售速度是不带肠的三倍以上。总体算下来,卖带肠的方便面赚到的总利润远比不带肠的要多。
她在【备注】栏写下:“康师傅(带肠版)为爆款,建议与普通版拉开售价或主推此款。”
第三个发现让她皱起了眉头。
她发现有一种叫“魔鬼糖”的廉价糖果,进货记录有五次,但根据钱箱里的收入估算销售额却少得可怜。这种糖果体积小,包装花哨,总是摆在最外面的货架上。
“被偷了。”一个词立刻从她脑中冒了出来。这种位置最容易被附近放学的小学生顺手牵羊。
她在【备注】栏里,用黑色的笔沉重地写下:“‘魔鬼糖’损耗率极高,建议下架或更换摆放位置。”
第四个发现则来自水电费单。她注意到,12月有几天电费的度数明显高于平均值。她翻出日历一对照,发现那几天都是气温骤降的日子。她想起了店里那台嗡嗡作响的老冰柜,每次启动都要让整个屋子的电灯都跟着闪一下。天气越冷,它为了保持温度反而启动得越频繁。
“冰柜老旧能耗高。”她又记下了一笔。
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在这种专注的整理与分析中悄然流逝。当她终于将最后一张票据上的信息录入表格,并计算出最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时,窗外的天色已经黑的不见五指。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后背都僵硬了。但看着眼前这本写得密密麻麻却又条理分明的账本,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像温泉一样从心底汩汩地涌了上来。
但这还没有结束。
她想起了杨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各种逻辑图。她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决定给父母一个更直观的“惊喜”。
她用尺子和彩笔,画了两个简单的图表。
一个,是“十二月畅销商品排行榜(估算)”,一个简单的条形图。“娃哈哈Ad钙奶”的柱子最高,“康师傅(带肠版)”紧随其后。
另一个是“十二月亏损及高风险项目警示”。“魔鬼糖”被她用红笔圈了起来旁边标注着“高损耗”。老冰柜的照片她不会画就写了“高能耗”三个字。
做完这一切,她才感觉这份“作业”,真正地完成了。
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酸麻的脖子,捧着这本凝聚了她一下午心血的笔记本,走出了账房。
客厅里,父母正坐在饭桌前,桌上摆着两菜一汤,但谁都没动筷子,似乎都在等她。
“弄完了?”孙丽华关切地问,看到女儿疲惫的脸色,有些心疼,“快来吃饭,饭都快凉了。”
“爸,妈,你们先看这个。”陈静没有坐下,而是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饭桌的中央,翻到了那个总汇的表格页。
陈有福和孙丽华疑惑地凑了过去。
当他们看到那张表格时,两个人都愣住了。
工整的字迹,清晰的分类,红黑蓝三色分明的标注,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都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那里。最下方,用红笔清楚地写着两个数字:
【本月总收入:xxxx.x元】
【本月总支出:xxxx.x元】
【本月净利润:xxx.x元】
那个他们争吵了无数个夜晚,都未能得出的准确数字,此刻,就这么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这……这是你弄出来的?”陈有福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他伸出粗糙的手想去触摸那本笔记,又怕把它弄脏,手在半空中停住了。
孙丽华则直接上手了,她的指尖在那光滑的纸页上轻轻滑过,感受着那份整洁与条理。她看不懂太多细节,但她能感觉到,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叫做“知识”的力量。
“爸,你先别急。”陈静看到父母震惊的表情,心里多了几分底气,她的声音也比平时大了一些,“你们翻到最后一页。”
陈有福依言翻到最后,看到了那两个简单的图表。
当他看到那个“畅销商品排行榜”时,他“啊”了一声:“我就说娃哈哈卖得快,你妈还不信,总说那个汇源果汁看着高档!”
“还有这个,‘魔鬼糖’……”孙丽华指着那个被红圈圈起来的名字,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总觉得这个糖进得多,卖得少,原来是被那些小兔崽子偷了!”
“还有冰柜……”陈有福看着“高能耗”三个字,陷入了沉思。
陈静站在一旁,看着父母的表情从震惊,到恍然,再到佩服。她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述职报告”。
“爸,妈,根据账本的分析,我建议我们下个月,可以多进一点娃哈哈和带肠的方便面,这两种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那个‘魔鬼糖’要么就别进了,要么就放到柜台里面我们看着卖。还有……”
她讲得有些磕磕巴巴,但逻辑异常清晰。她将自己一下午的发现一条条地讲给父母听。
一开始,陈有福和孙丽华还只是听着,到后来,他们已经完全被女儿缜密的分析给折服了。他们看着眼前的陈静,感觉是那么的陌生。这还是那个平日里不敢大声说话,总是躲在角落里的女儿吗?
当陈静讲完最后一点,有些紧张地看着他们时,陈有福摘下了老花镜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他沉默了很久,久到陈静以为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
然后,他抬起头,用一种郑重的目光看着女儿,一字一句地说:“小静,爸以前……总觉得你读书,就是背背课文,考个分数,没什么大用。今天,爸知道了,爸错了。”
孙丽华的眼圈已经红了,她一把拉过女儿的手,激动地说:“我家的闺女,真是长大了,有本事了!读了书,就是不一样!比你爸那个计算器强一百倍!”
得到父母如此直白的夸奖,陈静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一滴滴地落在崭新的笔记本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但这一次,是幸福的被认可的泪水。
陈有福站起身,在女儿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拍,这是他第一次用这种成年人之间的方式表达肯定。
“好,好样的。”他咧开嘴,露出了一个骄傲的笑容,“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有福士多’的正式账房先生了!以后家里的账,都归你管!”
“嗯!”陈静用力地点了点头,泪水却流得更凶了。
她第一次,在父母面前,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她意识到杨老师说的是对的。学习,真的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它不仅仅能改变试卷上的分数,更能改变她在家人眼中的地位,改变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她自己。
那份深植于内心的自卑与胆怯,仿佛被这本小小的账本,撬开了一道坚实的缝隙。阳光真正地照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