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平行世界篇33(1 / 2)

老君观内,一股不同于往日修炼的、带着烟火气的热闹氛围弥漫开来。圣人祭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是比过年还要隆重的大事。

杨锦天撸起袖子,在厨房和库房间穿梭,清点着各项祭品,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花生糖、绿豆饼、葱糖薄饼、鸟饼这些甜食点心早已备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淀粉豆腐是清爽的配菜。重头戏是那些需要现场制作、以求“新鲜热辣”敬奉圣人的硬菜——炸鸡、烧鹅、烧鸡、烤乳猪,灶房里烟火缭绕,香气四溢,负责烹制的师兄们忙得满头大汗。

而所有祭品中,最不容有失的,便是那一个个滚圆碧绿的大西瓜。

“虎瓜!虎瓜放哪里了?清点数量,一个都不能少!”大师兄义舟粗犷的嗓门在院子里回荡,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弟子将一筐筐“虎瓜”搬到祭坛旁。在这里,西瓜被特意称为“虎瓜”,盖因“西”字在某些语境下被认为不吉,而“虎”则威猛吉祥。这习俗源于古老的传说,据说一千八百年前,正是圣人赵虎将这种甘甜多汁的果实带给百姓,从此,“虎瓜”便成了圣人祭不可或缺的圣物,象征着圣人的恩泽。也因为不能久放,祭祀结束后,这些“虎瓜”便会当场切开,分给所有在场的人,尤其是孩子们,这往往是祭典中最受期待的环节之一。

杨锦天看着那些圆滚滚的“虎瓜”,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他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刻,不仅能吃到清甜的瓜,还能看精彩的皮影戏、木偶戏,那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欢乐时光。作为老君观的门徒,他深知这圣人祭的规矩——未成年的弟子可以纯粹享受节日,而一旦成年,便需承担更多祭祀职责,渐渐远离那份单纯的玩乐。眼看自己快成年了,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能以“孩子”般的心态参与其中,怎能不格外珍惜和兴奋?

二师兄义雄也从海关请了假回来帮忙,他心思缜密,负责核对流程和安排席位。只见他拿着清单,一边核对,一边调度:“这边!三牲礼要摆正!水果盘往左一点!还有那些‘虎瓜’,对,就摆在那位前面!”整个老君观上下下都动员起来,忙而不乱,充满了庄严而又喜庆的仪式感。

这圣人祭并非年年都有,其日期需要通过古老的占卜方式选定吉时,有时甚至几十年才能遇到一次“圣杯”准允的年份。因此,不仅是老君观本观弟子,许多与老君观有渊源的南方各族异人、乃至附近的乡民,都会闻讯赶来,使得这场祭祀更像是一场跨越族群的大型盛会。

李莎拉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具有中原特色、又如此隆重的异人祭典。空气中混合着香火、食物和山野的气息,人们脸上洋溢着虔诚与期待,这种奇特的氛围让她感到既陌生又有趣。

她的目光随后被大殿正中那尊祖师爷雕像吸引了。那并非她想象中仙风道骨、威严肃穆的神像,而是一只雕刻得略显古朴、甚至有些卡通化的胖老虎形象,憨态可掬,似乎年代已非常久远。她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家道观的祖师爷……还挺别致的。就是感觉……不太庄重?”

就在这时,她看到那位一直神秘莫测的白衣道人也缓步走到了那尊胖老虎雕像前。他静静地伫立片刻,然后,在李莎拉有些错愕的目光中,非常自然地、甚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郑重,对着那只卡通胖老虎,躬身行了一礼。

这一幕,与周围忙碌而庄严的祭祀筹备景象,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与反差。李莎拉忽然觉得,这片土地上的信仰和传统,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深邃和……有趣。

这场筹备已久、声势浩大的圣人祭终于圆满落幕。当最后一批香客和山民代表踏上归途,喧嚣了数日的老君观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静,只留下满地的鞭炮碎屑和空气中尚未散尽的香火、食物混合气味,以及一群累得几乎要散架的道观弟子。

这场祭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仪式。放眼望去,山门外那片平地上留下的临时摊位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它另一重更实际的功能。从很久以前开始,每逢圣人祭,周边山区的各个村庄、寨子都会派出代表,带着他们一年的收获前来。在丰收的年景,摊位就摆得格外多,东西也格外丰富。这不仅是向圣人表达敬意,更是向山外的世界展示自家山货的日子,指望着能换回更多的银钱,贴补家用。

杨锦天一边揉着发酸的胳膊,一边帮着几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老奶奶收拾所剩无几的货物和摊位。他想起师父刘仁勇曾经在酒后,带着几分唏嘘跟他讲古:

“小子,你是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圣人出现前的世道,跟圣人出现后的世道,那根本就是两个世界!”师父的眼神会变得悠远,“要不是后来那两场‘绝望之战’打得天地失色,要不是上面的皇帝老爷们一个比一个混账,把圣人留下的好底子都败光了……咱们的日子,何至于后来又苦成那样?”

师父说过,现在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比如更高效的农具制作方法、一些基础的水利工程理念、甚至包括如何合理利用山林资源持续产出,在圣人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或者已经被推广。而圣人带给那个黑暗时代最实实在在的礼物,除了高产耐活的粮种,就是盐。

在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汉末及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对于深居群山的百姓而言,食盐是维系生命却极难获取的宝贵物资。传说中,圣人赵虎不仅带来了制盐、储盐的法子,更组织开辟了相对安全的交易通道。每逢圣人祭,四面八方的山民便会背着兽皮、药材、山果,走上几天几夜的山路,汇聚到老君观附近,主要目的就是用山货换取那雪白晶莹的盐巴。能让人心甘情愿记住一千八百年,甚至将其神化,这样的人,必然是为他们带来了最根本、最迫切生存希望的。

时光荏苒,到了今天,科技的发展早已改变了生活面貌。柏油路修到了大山深处,汽车可以直达许多寨子门口,食盐也不再是稀罕物,在任何一个乡镇的小卖部都能轻易买到。很多寨子里的年轻人也更愿意走出大山去打工,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但很多老人,却依然固执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他们或许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背篓走几天山路,可以坐着儿子的摩托车甚至包一辆小面包车过来,但他们依然会选择在圣人祭这天,带上精心挑选的山货——可能是自家熏制的腊肉、新采的野菌、编织的竹器、或者几只肥硕的土鸡——来到老君观以及另外几个门派附近的那几个点,摆上一个小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