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深州讲话(1 / 2)

窗外偷听的林倾婉忽然抿唇一笑。她看见几个穿着官服的身影悄悄退后,抹着冷汗溜出州学。

最后一夜,李成安独坐驿馆院中整理文书。秋风卷着落叶扑打窗棂,他呵着冻红的手继续书写。忽然一件斗篷轻轻落在肩头。

“天凉了,虽说是有武学在身,但自己还是要注意些身子。”林倾婉将手炉推过去,炉上雕的梅鹊闹春图样与她发簪如出一辙。

李成安抬头一笑:“多谢林小姐了,眼下还是要尽快把改革的偏差纠正过来,既然是我主动选择开启纷争,来年,大概就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了。”

灯火下,两人翻阅着文书。发梢偶尔相触,染上彼此衣襟的淡淡香气,他袖间是墨香与尘土气,她指尖带着梅香与书卷味。

更鼓声远远传来时,林倾婉忽然轻声道:“其实你不必这么着急的,再等等也是无妨的。就像你平日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李成安挑眉,却摇了摇头:“我知道你的意思,有的事我可以等,但是有的人,却不能等了,这片土地有太多的人等着这一天了,他们的时间都不多了!”

“你是说先生...”她望向窗外为生计奔忙的百姓,“先生也许并不希望你走的这么快,先生大概也希望你能走的稳一些。”

李成安轻笑:“不仅是老师,还有更多的人在等着,我也想大乾能稳一些。可人生在世,总不什么好事都被我李成安给占了,世上没有那么多两全之法,既要又要这种事,向来只存在于话本之中,要走的快,就得有所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的。”

枯叶打着旋儿落在砚台边,像一枚无声的印鉴。

半个月后,深州官衙前的广场上黑压压站满了官员。霜风凛冽,吹得锦袍下摆猎猎作响,数百名从周边州县赶来的官吏垂手而立,呵出的白气在晨光中连成一片寒雾。

李成安一袭玄色常服立于石阶之上,未佩绶带,未戴冠冕,只腰间悬着那枚象征王府权威的墨玉令牌。他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百姓,还有深州秋收的粮垛,金黄的稻谷在朝阳下泛着暖光,与台下官员冻得发青的面色形成鲜明对比。

“今日召诸位来,不是听你们歌功颂德。”清朗的声音穿透寒风,惊起檐角几只麻雀,“是让你们看看——百姓怎么骂你们的!”

全场悚然一静。只见世子抬手掷下一叠文书,纸页哗啦啦散落阶前。

“这些东西是我一路走来,在深州和周边几个州府所看到的乱象!东西呢事先都让你们都看过,我也不再多说什么,我不得不说,你们很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这么快就学会了懒政!”

“对于新政,你们倒是没有和朝廷唱反调,我知道,眼下成立了廉政司,它成了悬在你们头上的一把刀,你们有的人是不想做事,因为没好处。有的人是不敢做事,怕担责任。”

“今天我只想告诉你们一个道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他每说一句,阶下官员的头便垂低一分。霜花凝结在官帽璎珞上,渐渐融成冰冷的水滴,周围的百姓则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和掌声。

李成安忽然走下石阶:“你们以为自己不施政就高枕无忧了?你们以为自己的屁股就真的很干净吗?今天我在这里说句不好听的话,我大乾一千个官员里,不一定能找出一个两袖清风的官员,我明白,水至清则无鱼,这道理我懂。

若真要彻查,你们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干干净净的?但新政事关国体,你们的懒政等于要砸朝廷的饭碗,朝廷的饭碗都没了,你觉得你们会是什么下场?抬起头来,看着这些百姓,回答我!”

官员们抬起头来,虽然秋风萧瑟,但他们的额头上却冒着豆大的汗珠。

他目光扫过人群,“当然,有浑水摸鱼的,自然也有愿意为百姓办事的,愿意为朝廷和陛下办事的。福州刺史张国栋,清水县县令陈有知,南安县...”

“这几位来了吗?”

角落里有几个官员局促地动了动脚,站了出来。

李成安忽然向他们深深一揖:“本世子代朝廷和百姓,谢过诸位。”

满场哗然中,他重返高台,解下大氅掷于地上:“从今日起,畏首畏尾者,现在便可辞官归乡!但若留下——”

声音陡然凌厉,“我要你们记住三件事!”

朝阳终于跃出云层,将他身影镀上金边。官员们不自觉挺直了脊背。

“第一,新政是朝廷的意思,也是陛下的意思,你们这些人若是继续没有作为,大可试试我大乾还有没有读书人,还有没有官员来顶替你们的位置!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朝廷惯着你们,陛下惯着你们,看我李成安会不会惯着你们!”

眼下整个大乾都的书籍笔墨都已经全面敞开,而且非常廉价,读书的入学的条件也越来越低,而官员选拔的科举也从三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这就意味着每年都会有新的官员走进朝堂,李成安的这句话也确实让他们的感觉到了压迫感。

读书人不再是特权阶级独有,他们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不好好做事,来年谁也说不好就被别人给顶替了,特别是新的吏治考核一出来,他们会变的更加被动。为官多年,谁还没几个敌人了?一旦从位子上走下去,恐怕不仅仅是自己自身难保,家族的人怕是都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