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昶尚未回答,谢道韫已轻声开口,带着一丝赞许:“璎妹妹观察入微。那些孩童去的,想必是陆使君设立的乡学蒙馆吧?《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使君能在百废待兴之际,便着力教化,开启民智,此乃百年树人之功,令人敬佩。”她一句话,不仅点明了关键,更将陆昶的举措提升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见识显然更深一层。
陆昶心中微动,谢道韫果然一眼便看到了关键。他点头道:“谢姑娘过誉了。不过是让稚子们识得几个字,明白些道理,将来无论是务农、务工,还是为吏,总能多一条路走。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后方能兴教化,陆某只是顺势而为。”
王璎听得似懂非懂,但她对具体如何运作更感兴趣:“让那么多平民子弟读书,束修定然不菲吧?他们如何负担得起?”
“郡府略有补贴,蒙童只需象征性缴纳少许,或以其家出力役抵扣。”陆昶解释道,“再者,所用教材也非昂贵典籍,多是些启蒙识字、算术以及浅显的农工技艺常识。”
“算术?农工技艺?”王璎眨了眨眼,大感新奇,“这倒与建康的族学大不相同。”
谢玄在一旁接口道:“因地制宜罢了。东海郡需实干之才,所学自然要贴近民生。阿姊,璎妹妹,你们若有兴致,明日我可陪你们去蒙馆和市集走走,亲眼看看。”
王璎美眸一转:“好呀!我倒要看看,这东海郡到底有何等魔力,能让陆使君和谢阿兄如此倾力经营!”她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目光在陆昶和谢道韫之间悄悄转了一圈。
谢道韫则微微颔首,算是应允,目光却再次与陆昶接触,带着一种无声的询问与更深的理解。她看到的不仅是蒙馆,更是陆昶试图打破门阀知识垄断、从底层重塑秩序的雄心。
陆昶坦然迎接她的目光,心中暗叹,与聪明人说话,有时只需一个眼神便已足够。
接风宴在看似轻松,实则暗流涌动的氛围中结束。侍女引着王璎和谢道韫前往早已备好的客院休息。
回到书房,只剩下陆昶与谢玄二人。
谢玄揉了揉额角,苦笑道:“陆兄,我这姐姐心思缜密,璎妹妹好奇心重,接下来几日,怕是要让你多费心了。”
陆昶走到窗前,望着客院方向亮起的灯火,摇了摇头:“无妨。谢姑娘是明白人,王姑娘虽性子直率,却也并非不明事理。她们能来,本身便是态度。”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比起这个,幼度,慕容垂私访之事,需加紧戒备了。北地潜龙已至,江南香车亦临,这东海郡,恐再无宁日。”
谢玄神色一肃,点了点头:“我明白。新军操练,绝不会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