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时,必须**“加之以威”**:手握“使持节、都督诸军事”之权,这便是最大的“威”。必须明确告知底线何在,对于敢于公然抗命、残害百姓、甚至勾结外敌者,必须以雷霆手段坚决铲除,杀一儆百!这“威”需如雷霆,不发则已,一发必中,使其心生敬畏,不敢轻易触犯。王璎所赠“雁荡”剑,其意正在于此——破除一切阻碍,必要时,需亮出锋刃。
**仁威并施,刚柔相济。** 予民以生路,导豪强以利途,慑之以兵威。如此,方能在这混乱的泥潭中,一步步站稳脚跟,梳理秩序。
陆昶猛地睁开眼,眸中精光闪烁,之前的沉郁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关窍后的清明与冷静。他看向依旧眉头紧锁的谢玄,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幼度,还在想那些流民?”
谢玄回过神,沉重地点点头:“民生多艰,触目惊心。我只是不知,到了东海,面对可能更多如此的百姓,我们该如何下手?似乎千头万绪,无从着手。”
陆昶目光投向窗外依旧纷飞的大雪,语气沉稳:“不必迷茫。治大国若烹小鲜,治郡亦同理。其要诀,无非‘**通权达变,因人施政**’八字而已。”
“哦?请陆兄详解。”谢玄精神一振,连忙追问。
“譬如眼前这些流民,其所求者,不过活命而已。对此等赤贫无依之民,郡府当**示之以仁**——急赈粮秣,安顿居所,提供医药,使其能存活下去。此乃根基,无此则一切皆空。”陆昶道。
“那…若是遇到阻挠赈济、或是盘剥百姓的豪强大户呢?”谢玄问道,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大难题。
陆昶嘴角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对于豪强,则需**许之以利,加之以威**。”
“许之以利?”
“嗯。承认其产,保障其权,甚至可许以些许官身虚衔或行商特权,引导其利益与郡府一致。譬如,组织乡勇协助剿匪,可减免其部分赋税;出资兴修水利,可给予其周边荒地优先垦殖之权。使其明白,与我合作,利大于弊。”
“那…威又从何来?”
“威,来自朝廷授予的旌节,来自你我所带的这些精锐,更来自…法度!”陆昶目光锐利起来,“与之约法三章,画下红线。凡恪守法度、安分守己者,便是良绅,自当以礼相待,共谋发展。凡有欺压良善、抗命不遵、甚至暗通款曲者……”
他顿了顿,语气森然:“则需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铲除,绝不姑息!取其首恶,抄没其不法之财以充府库、赈济百姓!如此,方能立威立信,使余者胆寒,不敢妄动。这便是‘加之以威’。”
谢玄听得目瞪口呆,心中震撼不已。这套策略,完全颠覆了他过去所读圣贤书中那种纯粹依靠道德教化的理念,显得如此…现实,甚至有些冷酷,却又逻辑严密,极具操作性。
“这…这便是叔父所说的‘经权之道’?”他喃喃道。
“不错。”陆昶颔首,“**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目的只有一个:稳定东海,造福黎民。只要最终能达此目的,手段或刚或柔,或迂回或直接,皆可为我所用。** 切记,我等所求,非一己之清名,乃一方之实利。能达实利者,方为真忠臣,能吏。”
他重新闭上眼,仿佛在养神,实则心中已有初步的方略轮廓。东海的情势必然比沿途所见更为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把握住“民需活”、“豪求利”这两个核心,再辅以足够的智慧、决断和武力,便有破局的可能。
风雪依旧,前路茫茫。但陆昶的心中,已燃起了一盏清晰的灯。这盏灯,照亮的不再是建康的勾心斗角,而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与混乱中,重建秩序,让更多的人……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