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草危机在陆昶献策的框架下逐步缓解,虽未完全平息,但已不再动摇西府根本。此事虽未大肆宣扬,但在核心参军与高级文吏的小圈子里,陆昶这个名字,已不再仅仅与“建康名士”、“善射”这些标签挂钩,更添了一层“通实务,有急智”的色彩。
这日散值后,李效单独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的陆昶。
“陆参军,”李效的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郑重,甚至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客气,“郗参军吩咐,明日起,你将不再负责一般文书誊录校核。另有要务交托。”
陆昶心念微动,面色平静:“请李参军示下。”
“其一,江北各郡县及诸多依附坞堡送来的军情文书,每日由驿卒送至,原先由多人分阅摘要。今后,便由你先行总览,将所有信息归纳整理,提炼要点,每日巳时前呈送郗参军签押房。”李效顿了顿,补充道,“郗参军要求,摘要需条理清晰,轻重分明,必要时需附上关联信息及你的初步判断。”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书工作,而是涉及到了情报的分析与初步处理,是真正的机要核心。陆昶需要从海量琐碎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分辨真伪,梳理出脉络,这需要极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与战略眼光。
“其二,”李效继续道,“今后所有经郗参军批阅下发、涉及军需调配、兵员补充的文书,在发出前,需由你进行最终核算校验,确保数据无误,方案无逻辑纰漏方可用了。”
这是将最后一道关口的责任交给了他,需要极致的细心与缜密,任何一个小小的错漏,都可能在实际执行中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两项任务,一重分析,一重执行,皆责任重大,且需投入大量心力。这无疑是郗超对他能力的又一次重要试探与任用。
“昶,领命。”陆昶没有任何犹豫,沉声应下。他知道,这是期待已久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翌日起,陆昶的值案便移到了文书处内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每日清晨,第一批军情驿报便会送达他的案头。这些文书来源繁杂,字迹各异,有的语焉不详,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甚至暗藏误导。
他需要快速阅读,交叉比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在地图与实际情报间建立联系。姚襄部众的调动频次、苻秦境内粮价的异常波动、慕容燕国使节的隐秘行程、某个坞堡首领看似寻常的寿宴背后邀请的宾客名单……所有这些碎片,都可能拼凑出江北局势的真相。
他常常对着江北舆图一看便是半个时辰,手指在上面缓缓移动,推演着各种可能性。他开始学着用郗超那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动机,每一条信息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
起初几日,他呈送的摘要虽条理清楚,但略显谨慎,多客观陈述,少做推断。
郗超看过,并不点评,只偶尔会用朱笔在某条信息旁划上一道浅浅的痕,或批一个“疑”字,或一个“查”字。
这无声的指点,比千言万语更有效。陆昶心领神会,渐渐放开了手脚,开始尝试在摘要中加入自己的分析:
“据三处信源交叉验证,姚襄部将翟斌近日频繁出入洛阳,与城中留守之赵氏旧部过往甚密,恐有联结。”
“氐秦境内南阳郡粮价月内暴涨三成,远超水患影响范围,疑为大规模隐秘征兵囤粮所致,建议加派细作查探南阳兵营虚实。”
“淮北坞堡主许方呈报击退小股胡骑,然其所述斩获数目与往常此类冲突不符,略显浮夸,或为虚报战功,或为掩饰其真实损失,意图向我方求取更多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