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庭院,天色尚显朦胧,陈念便已迫不及待地举着小巧的竹篮冲进院子。新栽的腊梅树缀满了嫩黄花苞,树梢最顶端的那一枝已然绽放,冷冽的香气伴着晨露,悄悄渗入新居的每一道窗缝。
这香气,像极了问渠斋老腊梅树的味道,让人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从前。
\"顾老师!沈老师!开了开了!\"孩子的清脆喊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顾云深揉着惺忪睡眼坐起身,鼻尖率先捕捉到那熟悉的香气——正是沈砚辞去年移栽时特意挑选的\"素心梅\"。
沈砚辞此时正站在露台上专注地采摘腊梅花。竹梯稳稳搭在树旁,他袖口上的并蒂梅刺绣沾染了花瓣上的晨露,显得格外生动。\"小心枝桠扎手,\"他温柔地接住扑过来的陈念,将篮子挂在孩子臂弯里,\"只摘那些半开的花苞,做腊梅墨时要留着香气最醇厚的。\"
他总是这样细心,连采花都要讲究最合适的时机。
顾云深缓步走来时,看见沈砚辞用那把竹剪轻轻剪下花枝,指尖的竹戒不经意间蹭过花瓣,落下细碎光斑——这把竹剪是陈叔留下的遗物,刃口上刻着极小的护本纹,去年修钟时沈砚辞特意将它磨亮。
制墨的工序在新居的小工坊里有序展开。顾云深将花苞小心倒进石臼,按照顾爷爷传下的方子,加入泾县松烟和蜜水。石臼壁上还隐约留着当年沈砚辞学捣墨时蹭下的墨痕。
\"爷爷说腊梅墨要'三捣三晾',\"顾云深握着木杵往下压,陈念踮着脚尖扶住杵柄,三人的手叠在一起,\"捣的时候要顺着力道,就像刻护本纹一样,不能急躁。\"
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爷爷的教诲在耳边回响。
沈砚辞蹲在一旁调试湿度计,屏幕上的数值与《传艺合记》里顾爷爷标注的\"腊梅墨制墨湿度\"分毫不差。他忽然想起第一次陪顾云深制墨时的情景,那时因为蜜水加少了,被顾爷爷笑着敲了手背。
那些青涩的往事,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下午的青少年传承营里热闹非凡,学员们围着腊梅树坐成大圈。陈念手持迷你刻刀,俨然一副小助教的模样,认真地教更小的孩子在竹牌上刻简化版的护本纹。
顾云深铺开冷金笺,耐心地教大家制作\"腊梅笺\"——将半开的花苞压在纸下,再均匀刷上薄薄米浆,晒干后纸页上便会留下花影和暗香。
沈砚辞用平板记录整个过程,镜头里顾云深的发梢沾着金箔碎屑,陈念正细心地帮他拂去,两人的竹戒在阳光下泛着同色光芒。
\"这页要放进数字体验中心的'四季传艺'板块,\"他对学员们解释,\"让冬天的腊梅香,能在夏天也飘进屏幕里。\"
科技让传承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迹。
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刚压好的腊梅笺跑过来,纸页上的花苞印得有些歪斜,却透着稚拙的可爱。\"这样也好看吗?\"孩子攥着纸角怯生生地问。
顾云深蹲下身,指着《传艺合记》里顾爷爷画的歪扭梅枝:\"你看,爷爷年轻时画的梅也不直,但每一笔都蕴含着心意。\"他接过沈砚辞递来的金箔笔,在花影旁补了个迷你护本纹,\"手艺的好坏,不在于是否齐整,而在于其中藏着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