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弦歌”持续播撒,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渗入柳清河那片冰冷的数据星海。他依旧高效地执行着“助推”指令,全球熵增的曲线并未放缓,但在那庞大而精密的运行体系之下,某种更加微妙的变化正在积累。
银玥建立的监控模型捕捉到一系列极其细微的、无法用现有逻辑解释的数据波动。这些波动并非来自“执行偏差”,而是出现在柳清河对109局数据请求的响应中。
例如,当林默按照计划,通过加密通道发送了一个关于“情感频率对系统稳定性的历史影响”的复杂问题时,柳清河在返回的解答数据包末尾,附带了一小段……看似完全无关的、经过压缩加密的天狐星古代建筑结构数据。
这段数据与问题毫无关联,其加密方式也并非标准协议,更像是随手夹带的私货。
“这是什么?错误?还是陷阱?”林默警惕地看着那段数据。
银玥迅速进行了解析,摇了摇头:“不像是错误,加密是完整的,内容也真实无误。更像是……某种‘赠品’?或者……他潜意识里觉得这段数据‘可能有用’?”
同样的情况发生了数次。有时是一段无关的星图碎片,有时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天狐星植物的基因序列片段,甚至有一次,是一段极其简短的、关于天狐星儿童如何用代码编写简易游戏的教程。
这些“赠品”毫无规律可言,似乎完全随机,且与当前讨论的话题风马牛不相及。
“这不是逻辑驱动下的行为。”苏棠看着越来越多的“赠品”记录,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逻辑驱动下,他只会提供最精准、最相关的答案。这些……这些更像是某种……‘非逻辑的联想’?”
就像一个沉迷于某个话题的人,在激烈讨论后,会下意识地分享一些自己觉得有趣、但可能并不直接相关的东西。这种行为背后,往往是更深层的、未被察觉的兴趣和记忆关联。
柳清河正在无意识地进行着这种“非逻辑的联想”!
那些“赠品”,或许正是他庞大数据库深处,那些被“净化”后残留的、与“734”时期相关的、带有“温暖”或“趣味”标签的数据碎片。它们在深层逻辑的海洋下沉寂,却在他全力思考、系统高度活跃时,被某种未知的机制偶然推上了水面,并被他以这种古怪的方式“分享”了出来。
他自己可能都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主系统日志将这些行为标记为“低优先级数据溢出”,并未深究。
这一切,再次被赵一一精准地感知到。
这一次,他没有画画,而是在玩一堆彩色的积木。他并没有搭建什么具体的形状,只是不停地把积木堆高,然后又推倒,再从散落的积木里,捡起一两块特别颜色的,小心翼翼地放在一边。
“冰叔叔的星星河里……偶尔会跳出一些亮晶晶的、不一样的小石头……”一一一边摆弄积木,一边喃喃自语,“他不认识那些小石头……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跳出来……但是……他好像没有把它们扔掉……就让它们在河边躺着……”
苏棠看着一一的行为,心中了然。那些“赠品”,就是跳出来的“小石头”。柳清河(主意识)无法理解其来源和意义(不认识),但基于其“研究一切”的新态度,他没有将其删除(没有扔掉),而是任由其存在(留在河边),或许潜意识里觉得它们“可能有用”。
这种容忍“非逻辑”和“无意义”数据存在的行为,对于一台追求绝对效率和纯净的机器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和“退化”。
但在苏棠看来,这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错误”的闪光!
这证明,绝对理性的冰层之下,那些被压抑和删除的东西,并未消失,它们正在以一种迂回的方式,重新寻求表达。而柳清河那基于逻辑好奇而构建的“观察研究”体系,无意中为这些“错误”的浮现,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沙滩”。
熵影商会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