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7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洛阳南郊。
寒冬的余威虽未散尽,但吹过原野的风已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润湿意,悄然消融着田埂背阴处最后的残雪。
广袤的土地经过一冬的沉寂,在阳光下泛出深沉的赭褐色,仿佛一头即将苏醒的巨兽,默默积蓄着生机。
南郊先农坛周遭,早已被肃清戒严。
巨大的祭坛矗立在晨曦微光中,坛上陈列着太牢(牛、羊、猪)三牲,各式粢盛祭品摆放整齐,巨大的青铜礼器在清冷的空气中泛着幽冷的光泽。旌旗仪仗,森然罗列,玄黑色的龙旗与五色旌旗在略带寒意的春风中猎猎作响,无声地彰显着帝国的威严与秩序。
文武百官,身着根据品级严格区分的祭服,绶带玉佩,环佩叮当,早已按班序肃立于祭坛之下。
他们神情庄重,目光低垂,在这象征着国本与传承的古老仪式面前,无人敢有丝毫懈怠。
新近归顺的沈法兴、汪华、杜伏威等人亦在其列,他们穿着朝廷赐予的、符合自身爵位的礼服,小心翼翼地遵循着引导官的指示,动作略显生疏,眼神中却充满了对这套崭新规则的敬畏与观察。
礼部尚书苏威,今日穿戴得格外庄重,头戴七梁冠,身着绣有云雀的深色祭服,苍老的面容上因激动和紧张而泛着红光。
他不停地理着本已一丝不苟的衣袖,低声与太常寺的官员做最后的确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无瑕。
皇帝登基后的首次亲耕大典,由他全权主持,这是莫大的荣耀,亦是千斤重担。
“吉时已到——!” 赞礼官拖长了声音,高亢悠长的唱喏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现场的肃静。
庄严肃穆的礼乐轰然奏响,编钟沉浑,石磬清越,埙篪和鸣,古老的《丰年之祭》乐章在南郊上空回荡,仿佛在与天地、与先祖进行着一次庄严的对话。
在太子杨俨、诸王以及文武百官的注视下,杨勇出现了。
他并未穿着那身彰显无上权力的十二章纹衮服,而是换上了一套特制的、兼具威仪与便利性的明黄色龙纹祭服,材质挺括,绣工繁复,但剪裁更为利落。
头戴的冕冠也简化了旒珠,显得更加干练。
他步履沉稳,目光平视,一步步踏上祭坛的台阶。
初升的阳光恰好越过远方的邙山山脊,为他周身镀上了一层金边,那挺拔的身影在缭绕的香烟与庄严乐声中,仿佛与这祭祀天地的古老传统融为一体,化为了沟通人神的核心。
苏威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开始高声朗读早已烂熟于胸的祭文。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却依旧洪亮,字句清晰地颂扬着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功德,祈求皇天厚土、风伯雨师庇佑,令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大隋国祚永昌,黎民安康。
杨勇静立坛心,依循古礼,亲手点燃了巨大的香烛,青烟袅袅,直上云霄。
他接过内侍奉上的玉爵,将清冽的酒液缓缓酹于坛前土地,动作一丝不苟,神情专注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