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方法论派演技的普及(2 / 2)

“他那种‘懒得折腾’的气质,反而成了他表演最大的助力,因为真实!”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看他演戏那么舒服了,因为他不是在‘演’给别人看,他是在‘做’那个角色该做的事!”

“求江城开表演大师班!我一定报名!”

甚至一些已经成名的演员,也在采访中公开表示受到了江城表演方式的启发。

一位以“拼命三郎”着称、经常为戏增肥减肥、体验生活的实力派演员坦言:“我以前信奉极致的体验派,觉得不把自己折腾个半死就不算入戏。但看了江城的表演,我开始反思,或许表演还有另一种路径——更智慧、更可持续的路径。如何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依然能呈现出打动人心的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新课题。”

这股风潮也悄然影响到了“江工工作室”内部。新签约的几位年轻演员,在苏曼的引导下,开始系统地观摩、分析江城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学习他那种观察生活、理解角色、举重若轻的表演方法。苏曼告诫他们:“不要盲目模仿江城的外在松弛,要学习他内在的思考方式和准备过程。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最舒服也最有效的表演‘方法论’。”

江城本人,对于自己莫名成了“方法论派”表演的标杆人物,反应却相当平淡。

林婉拿着那些专业分析和网络热议给他看时,他正试图用新学的榫卯技巧,修复一件从古玩市场淘来的、有些松动的小叶紫檀木匣。

他扫了几眼屏幕上的文章标题,手上动作没停,只是淡淡地说:“没那么复杂。就是觉得,怎么演舒服,怎么演符合那个人物,就怎么演了。硬要去哭去喊,或者设计一堆自己都别扭的动作,多累得慌。”

对他而言,这似乎只是一种本能的选择——选择最省力、最不拧巴的方式,去完成工作。

系统依旧沉默,但江城能感觉到,自己这种无意中形成的“工作哲学”,正在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影响着更多的人。

或许,真正的“反内卷”,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时间和强度上,更体现在工作方法和心态上。拒绝无效的、自我消耗式的“努力”,转而去寻找更聪明、更高效、也更愉悦的路径。

而这,恰恰是无数在各自领域内卷、焦虑的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

江城的“方法论”,不仅在表演领域开始普及,更隐隐成为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