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派演技”的讨论热潮,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不断扩散,最终形成了一股超越娱乐圈范畴的社会性话题——“江城效应”。人们开始意识到,江城所带来的,远不止是一种新的表演方式或娱乐话题,更是一种对待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全新态度和可行路径。
这股风潮,首先在年轻一代的职场中悄然蔓延。
在一家以“996福报论”闻名的互联网大厂,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程序员小李,在一次项目攻坚会上,面对项目经理提出的、明显不切实际的开发周期,没有像往常一样默默接下任务然后准备熬夜爆肝。他深吸一口气,学着江城在《职场求生记》里那种看似懒散实则精准的姿态,推了推眼镜,平静地开口:
“经理,根据目前的资源和技术难点评估,这个周期无法保证代码质量和系统稳定性。我建议我们重新评估优先级,或者申请更多资源。盲目赶工产生的技术债务,后期维护成本会更高。”
项目经理愣住了,会议室一片寂静。若是以前,这样的“顶撞”必然会招来一顿斥责。但奇怪的是,看着小李那平静却坚定的眼神,经理竟然没有立刻发火,而是皱起了眉头,似乎真的在思考他的话。或许是最近关于“反内卷”、“拒绝无效加班”的讨论太多了,连管理层也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些问题。
最终,项目周期得到了重新讨论,虽然依旧紧张,但至少去掉了几个明显不合理的功能点,团队氛围也莫名松弛了一些。小李回到工位,偷偷在内部论坛上发了个帖子:《学江城,用脑子工作,拒绝无脑内卷》,竟然收获了几百个匿名点赞。
类似的场景,开始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上演。
一位设计师,在面对甲方反复无常、毫无审美的修改意见时,不再默默改稿到凌晨,而是整理了一份清晰的设计说明和行业案例对比,有理有据地沟通,守住了自己的专业底线。
一位新媒体运营,拒绝了老板要求的“制造虚假热点、标题党博眼球”的指令,转而深耕内容质量,虽然短期内数据增长缓慢,但粉丝粘性和口碑却稳步提升。
一位小学教师,受江城“找到自己的节奏”启发,不再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和公开课表演,而是更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尝试“因材施教”,课堂氛围反而更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
这些变化并非轰轰烈烈,却如同涓涓细流,在社会的毛细血管中悄然改变着生态。社交媒体上,#今天你反内卷了吗#、#向江城学习高效工作#、#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等话题下,聚集了越来越多分享自己“小改变”和“小胜利”的普通人。
“今天准时下班,去菜市场买了新鲜的菜,给自己做了顿饭,感觉比吃外卖幸福一百倍!”
“拒绝了同事的甩锅,用邮件清晰划分了责任,神清气爽!”
“把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学了一个一直想学的乐器,虽然还是弹得很难听,但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