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管理模式:结果导向(1 / 2)

苏曼和赵小伟的正式入职,标志着“江工工作室”核心管理团队的初步成型。林婉肩头的重担终于可以分出去大半,她主要负责江城和杨锦鲤的总体战略、商务对接以及工作室的日常行政,苏曼全面接手艺人经纪板块(虽然目前主要艺人就两位),赵小伟则负责起公关、舆情以及……用林婉私下调侃的话说,“情报收集与反制”工作。

人员到位,接下来就是确立工作室具体的管理模式。这件事,林婉和苏曼、赵小伟开了个小会,最后一致认为,必须由“江工”本人来定调。

于是,三人来到了江城的别墅。地点选在了阳光房,这里光线充足,绿植环绕,中间摆着一张原木大桌,几把看起来就很好瘫的椅子和一个懒人沙发。江城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那个懒人沙发,面前摆着一套新到的紫砂茶具和那本《宋代茶器考》,似乎正准备进行一场与古人神交的品茗活动。

“老板,人都齐了,我们聊聊工作室的具体管理章程?”林婉开门见山,将一份打印好的、参考了多家成熟娱乐公司管理制度的草案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包括考勤、绩效考核、项目流程、报销标准等等,您过目。”

江城没去碰那份厚厚的草案,只是掀了掀眼皮:“这么厚?看着就累。直接说,核心是什么?”

苏曼接过话头,语气专业而清晰:“传统模式的核心是‘过程管理’,通过考勤、例会、工作报告、层层审批等方式,确保员工在可控的轨道上运行,最终产出结果。优点是稳定,风险可控;缺点是僵化,压抑创造力,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和内耗。”

赵小伟言简意赅地补充:“就像我们以前蹲点,公司要求每小时汇报一次位置和情况,屁用没有,还容易暴露。”

江城点了点头,表示听懂,然后看向林婉:“我们不需要‘过程管理’。”

林婉试探着问:“那……完全放养?”

“也不是。”江城坐直了一点,给自己倒了杯茶,茶香袅袅中,他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他的想法,“我们只要‘结果导向’。”

“具体怎么说?”苏曼眼神专注,她对此很感兴趣。

“很简单。”江城啜了口茶,“第一,不打卡。爱几点来几点来,爱在哪儿干活在哪儿干活,家里、咖啡馆、山上,随便。只要能联系上,不影响协作就行。”

“第二,不查岗。我不会,你们管理层也不要去窥探员工在干什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三,不要那些繁文缛节的报告和会议。有事说事,线上能解决的不线下,小范围能解决的不扩大。每周最多一次核心成员短会,半小时内必须结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江城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三人,“每个岗位,每个项目,设定清晰、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和完成时限。在这个时限内,我不管你是熬夜通宵还是每天只工作两小时,我只看最终交上来的东西,质量是否达标,目标是否完成。”

他顿了顿,强调:“完成了,该奖励奖励,该分红分红。完不成,或者质量不达标,一次警告,两次谈话,三次……那就说明你不适合‘江工’的模式,好聚好散。”

阳光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鸟鸣和茶水沸腾的细微声响。

林婉在快速消化和评估这种模式的可行性。苏曼眼中则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完全符合她理想中高效、纯粹的工作状态。赵小伟则是一副“早该如此”的表情。

“我赞同。”苏曼率先表态,“这能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自驱力和创造力,把精力从应付考核转移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上。但这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极高。”

赵小伟点头:“筛简历的时候,那几道问题应该能筛掉大部分混日子的。能进来的,都是有点追求的。而且,真要有滥竽充数的,‘结果’面前,立马现原形,比什么考勤都有用。”

林婉思考片刻,也点了头:“好处很明显,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风险在于,初期可能需要更强的沟通和目标管理,确保大家对‘结果’的认知是一致的。另外,薪酬和激励体系必须绝对公平透明,才能真正激励人。”

“这些细节,你们定。”江城又瘫回了懒人沙发,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样子,“原则就是‘结果导向’,过程怎么舒服怎么来。出了事,我担着。”

有了老板这句“我担着”,三人心里彻底有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