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83章 暗中取证,虚报败露

第183章 暗中取证,虚报败露(1 / 2)

长安的深秋已至尾声,寒风卷着枯叶,在户部官署的庭院里打着旋。李逸坐在书房内,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的一份文书 —— 那是三天前陈默从洛阳传回的密报,上面用朱笔标注着 “洛阳粮产核查初步结果”,字里行间透着令人不安的信息。他心中早已预料到李泰会为了政绩铤而走险,却没想到对方竟会如此不顾百姓死活,在粮食产量上动手脚。

“大人,洛阳的后续证据到了。” 陈默推门而入,神色凝重地将一个油纸包裹的木盒放在案上,“属下派去的人,找到了三位被强迫‘确认丰收’的农户,还拿到了洛阳粮库的实际库存账册,证据确凿。”

李逸连忙打开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三样东西:一封折叠的实名举报信、一本泛黄的粮库库存记录、几张农户按了手印的 “丰收确认书” 副本。他首先拿起举报信,信是洛阳城郊农户王老实所写,字迹歪歪扭扭,却字字泣血:“今年洛阳夏末遭旱灾,我家五亩田实际亩产仅三石,可县衙却逼我们按‘亩产五石’签字确认,还说这是魏王殿下的意思,若不签字,今年的赋税不仅不能减免,还要多缴两成…… 家中已无余粮,再被逼缴赋税,只能卖儿鬻女了!”

李逸的手指紧紧攥着信纸,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抬头看向陈默,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愤怒:“李泰此举,哪里是彰显‘治理才能’?分明是草菅人命!洛阳今年旱灾,户部早有备案,他却让官员虚报产量,按‘高产’征收赋税,这是把百姓往绝路上逼!”

陈默在一旁补充道:“属下派去的人还查到,洛阳县令为了完成‘虚报任务’,专门派人挨家挨户逼迫农户签字,有两户农户拒绝,当场就被衙役带走,至今还关在县衙大牢里。粮库的库存记录也显示,今年洛阳的粮食实际入库量比上报产量少了两万石,县令为了掩盖缺口,竟从周边州府借调粮食,暂时填补库存,打算等明年新粮下来再还。”

李逸拿起粮库库存记录,一页页仔细翻看。账册上用墨笔记录着每日的粮食入库量,却在七月(旱灾过后)突然出现大量 “补录” 记录,且入库粮食的产地标注模糊,明显是临时拼凑的。他将账册与举报信放在一起,又拿起 “丰收确认书” 副本 —— 上面的农户签名笔迹潦草,不少签名甚至出自同一人之手,显然是县衙官员伪造的。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李泰为了在陛放回木盒,锁上铜锁,“你立刻派人去扬州、凉州,核查李泰是否还有其他虚报行为 —— 尤其是扬州的市舶司贸易额、凉州的屯田产量,这些都是李泰此前重点‘关注’的领域,很可能也存在造假。”

陈默躬身应下:“属下这就安排,确保尽快拿到证据。只是…… 大人,如今陛下病重,李泰权势日盛,我们收集这些证据,会不会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也比百姓遭殃好。” 李逸语气坚定,“若李泰安分守己,这些证据便永远锁在盒中;可若他敢为了夺位伤害百姓、动摇朝局,这些证据就是保护太子、稳定大唐的关键。你放心去做,出了任何事,我来承担。”

陈默点点头,转身快步离开。书房内,李逸再次拿起王老实的举报信,心中满是沉重。他想起三年前改良曲辕犁时,曾到洛阳城郊考察,那时的农户们虽不富裕,却能靠种田勉强糊口,可如今,一场旱灾再加上李泰的虚报逼迫,竟让百姓陷入了卖儿鬻女的绝境。“民生改革,任重道远啊。” 他轻声自语,更加坚定了要阻止李泰的决心。

接下来的十日,李逸一边正常处理工部与盐铁监管的公务,一边焦急地等待扬州、凉州的消息。期间,他曾两次前往东宫,向李治通报洛阳的虚报情况。李治看着证据,眼中满是愤怒与担忧:“李泰怎能如此!父皇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为了皇位,竟置百姓生死于不顾!若他登基,大唐的百姓该如何是好?”

“太子殿下放心,” 李逸安慰道,“臣已派人核查扬州、凉州,若能找到更多证据,便能让百官看清李泰的真面目,届时即便陛下未能及时定夺,百官也会站在殿下这边。”

李治点点头,紧紧握住李逸的手:“多谢李侍郎。如今父皇病重,朝堂动荡,朕能依靠的,只有你与苏将军了。”

就在两人谈话后的第三日,扬州传来了消息。陈默亲自带着证据赶回长安,一进李逸的书房,便递上一份厚厚的文书:“大人,扬州的情况比洛阳更严重!李泰为了‘彰显贸易成果’,竟让扬州刺史将市舶司的每月贸易额从三千贯虚报为五千贯,还私下让十余家商户‘临时增加交易记录’,伪造贸易繁荣的假象。”

李逸接过文书,里面包含市舶司的实际交易记录、商户的匿名证词、以及扬州刺史与魏王府的往来书信。实际交易记录显示,扬州市舶司七月至九月的每月贸易额均在三千贯左右,与往年持平;而商户的证词则写道:“九月中旬,刺史府派人来,让我们在账本上多记两千贯交易,还说这是魏王殿下的意思,事后会给我们减免部分赋税,若不配合,便会严查我们的商户资质。”

最关键的是扬州刺史与魏王府的书信,其中一封写道:“殿下放心,市舶司贸易额已按‘每月五千贯’上报,商户那边已安排妥当,不会出纰漏。待殿下登基后,还望兑现承诺,将扬州盐铁专营权交给小儿。”

“又是盐铁专营权!” 李逸将书信拍在案上,语气愤怒,“李泰为了拉拢官员,竟把国家的专营权当作私人物品,随意许诺!扬州的贸易额虚报,看似只是数字造假,实则会误导朝廷的贸易政策 —— 若朝廷根据虚报的贸易额增加市舶司的税收任务,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商户与百姓身上,损害的还是大唐的根基!”

陈默补充道:“属下还查到,李泰为了让虚报的贸易额看起来更真实,竟让扬州刺史临时增加了‘西域香料专场贸易’,从周边州府调运香料,假装是海外进口,事后又将香料低价卖给商户,造成‘贸易繁荣’的假象。这场‘专场贸易’,光是调运香料的费用,就花了朝廷五百贯,最后却只收回两百贯,纯粹是劳民伤财!”

李逸将洛阳与扬州的证据整理成册,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盒中,锁上两道铜锁,交给心腹妥善保管。他看着桌上的证据,心中已有了明确的计划:目前太宗病重,朝堂敏感,这些证据暂时不能公开,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但必须将证据的核心内容告知魏徵与苏定方,让他们做好应对准备 —— 一旦李泰有异动,比如伪造遗诏、派兵围困东宫,便立刻将证据公之于众,借助百官与百姓的力量,阻止李泰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