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82章 李泰拉拢,李逸拒诱

第182章 李泰拉拢,李逸拒诱(2 / 2)

“改革的根基是百姓的支持,而非君主的偏爱。” 李逸的语气终于多了几分坚定,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我改良的曲辕犁,百姓用着省力,即便没人支持,他们也会继续用;我编写的教材,学子们觉得有用,即便没人推广,他们也会私下传阅;我拓展的商路,商贩们能赚到钱,即便没人监管,他们也会继续往来。只要百姓认可,无论谁登基,都无法阻止民生改革的推进。”

他站起身,对着张谦做了个 “请” 的手势:“张侍郎,该说的我都说了。商路税收的问题,我会让下属整理好详细的核查报告,明日送到您的案头。您请回吧,转告魏王殿下,我会继续做好分内之事,也希望殿下能多花些心思在照顾陛下身上,而非争夺皇位。”

张谦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悻悻地拿起案几上的木盒,脸色难看地转身离开。走到偏厅门口时,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李逸 —— 那个坐在窗前,重新拿起税收报表的身影,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却让他莫名感到一丝畏惧。

消息传回魏王府时,李泰正在与崔氏族长商议如何伪造 “东宫意图谋反” 的证据。听到张谦的汇报,他猛地一拍案几,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起,茶水洒了一地。“敬酒不吃吃罚酒!” 李泰的语气中满是愤怒,眼神阴鸷,“李逸以为他是谁?不过是个靠些‘奇技淫巧’上位的文官,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看来,只能等我登基后,再收拾他 —— 届时,他的工部尚书之位、他的商路监管权,还有他那些所谓的‘改革’,都得给我交出来!”

崔氏族长连忙劝道:“殿下息怒。李逸虽拒绝拉拢,但他毕竟没有明确倒向东宫,咱们暂时不必与他撕破脸。等殿下登基后,有的是办法让他屈服 —— 比如,停了皇家科学院的经费,扣下盐铁专营的批文,他的改革没了资源,自然就推行不下去了。”

“哼,也只能这样了。” 李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你继续盯着东宫的动向,务必在父皇醒过来之前,找到‘东宫谋反’的证据。张谦,你去查查李逸最近的动向,看看他有没有暗中帮东宫做什么,若有,立刻报给我。”

张谦与崔氏族长连忙应下,躬身退出了书房。李泰独自站在案前,看着纸上 “李逸” 两个字,眼中满是狠戾 —— 他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挡在他登基的路上,哪怕是李逸这样的 “民生之臣”。

而此时的户部偏厅内,李逸正站在窗前,望着张谦远去的背影,眼神深邃。他知道,拒绝李泰,意味着日后会多一个强大的敌人,但他并不后悔 —— 他从不是为了权力才推行改革,更不会为了权力,放弃自己的准则。

“大人,张侍郎已经走了。” 心腹陈默推门而入,低声说道。陈默是逸品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因精通算术与文书核查,被李逸举荐到户部担任主事,也是李逸最信任的人之一。

李逸转过身,对着陈默点了点头,语气凝重:“陈默,从今日起,你暗中调动逸品学院在户部、工部的毕业生,密切关注李泰与世家的动向。重点查三个方面:一是洛阳、扬州等地的粮食产量报表 —— 李泰为了显示自己‘体恤民生’,很可能让地方官员虚报产量,你要对比去年的实际收成、今年的天气情况,找出虚报的证据;二是盐铁贸易记录 —— 世家与李泰勾结,大概率会在盐铁专营上做手脚,比如私自提高盐价、挪用铁料,你要核查各地盐铁的进销记录,看看有没有异常;三是魏王府的资金流向 —— 李泰拉拢官员、宴请世家,需要大量钱财,你要查他的王府开销、与商户的往来,看看有没有‘不明来源’的资金。”

陈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坚定地躬身:“大人放心,属下一定仔细核查,绝不放过任何异常。只是…… 若查到证据,我们该如何处理?”

“先把证据妥善保管,不要声张。” 李逸走到案前,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 “东宫” 两个字,“如今陛下病重,朝堂动荡,这些证据暂时不能公开 —— 一旦公开,只会让争斗更激烈,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但这些证据,或许会成为日后稳定朝局的关键。你记住,我们收集证据,不是为了打压谁,是为了防止有人为了争夺皇位,损害百姓利益,破坏大唐的稳定。”

陈默恍然大悟,连忙点头:“属下明白了!属下这就去安排,确保每一份证据都记录在案,妥善保管。”

陈默离开后,偏厅内又恢复了安静。李逸重新拿起那份西域商路的税收报表,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太极殿的方向,心中满是忧虑 —— 太宗的病情一日比一日重,李泰的动作也一日比一日激进,这场围绕皇位的争斗,恐怕很快就会从 “暗流” 变为 “明浪”。

他想起昨日苏瑶对他说的话:“逸哥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支持你。但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卷入危险的争斗中。” 李逸轻轻叹了口气,心中清楚,他早已无法置身事外 —— 他的改革,他的民生理想,都与大唐的未来紧紧绑在一起。若李泰登基,世家掌权,他多年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百姓也会重新陷入困苦。

“为了百姓,为了大唐,这场争斗,我必须赢。” 李逸轻声自语,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拿起案上的笔,在税收报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将报表收好 —— 他要做的,不仅是拒绝拉拢,还要暗中布局,为太子李治,为大唐的改革,守住最后的希望。

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逸的身上,却没能驱散他心中的寒意。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比收复河西时更艰难,更凶险。但他不会退缩 —— 因为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期待改革的百姓,是无数渴望知识的学子,是大唐更长远的繁荣与稳定。

而此时的魏王府内,李泰正与心腹商议着新的计划;东宫的书房里,李治正与魏徵、苏定方讨论如何应对李泰的下一步动作;太极殿的御书房中,唐太宗依旧昏迷不醒。长安城内,一场关乎皇位继承、关乎大唐未来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李逸的拒绝与布局,无疑为这场风暴,增添了更多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