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80章 知识远播,声望加身

第180章 知识远播,声望加身(2 / 2)

李逸躬身谢道:“陛下过誉。知识的价值,本就在于应用于实践,惠及民生。臣只是将散落在民间与西域的实用知识,整理成册,使其更易传播。真正让知识发挥作用的,是陛下的支持,是工匠与学子们的实践。”

“你不必过谦。” 唐太宗放下书本,语气郑重地说道,“此前你改良农具,解粮荒之困;革新商业,促经济繁荣;研发火药,助收复河西;如今又编写教材,传实用知识。你身上的‘大唐商圣’‘柱国都尉’称号,皆是实至名归。而现在,朕认为,你更担得起‘知识传播者’这一称谓 —— 你让知识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人因知识而受益,这是比军功、商功更长远的功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未来,朕希望你能继续编写更多实用教材,涵盖农学、医学、工学等领域。比如农学,可整理各地的耕作经验,结合节气与土壤知识,编写一本《农桑实用手册》,帮助农户提升收成;医学方面,可收集民间的药方,结合病症诊断知识,编写一本《民间医方大全》,让百姓能应对常见疾病;工学则可深入研究工具改良、建筑技艺,助力手工业与建筑业发展。朕会调拨皇家科学院的资源,全力支持你,让大唐的学子、百姓,都能掌握有用的知识,让大唐的科技、民生、军事,都能更上一层楼。”

李逸心中满是感动,起身躬身:“臣定不辱使命!臣会结合大唐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多贴合民生的教材,让知识真正成为大唐繁荣的基石。”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从书架上取出一枚金质的 “弘文馆待诏” 印章,递给李逸:“朕任命你为弘文馆待诏,可自由查阅弘文馆的藏书,无论是西域的异域典籍,还是民间的技艺图谱,都可调用。另外,朕还准你在皇家科学院设立‘知识传播司’,专门负责教材的编写、印刷与推广,确保知识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李逸接过印章,印章入手沉重,却也承载着唐太宗的信任与重托。他再次躬身:“臣谢陛下隆恩!”

离开御书房时,夕阳正斜照在大明宫的宫墙上,将红色的宫墙染成温暖的金色。李逸沿着宫道缓缓走出,手中握着那枚金印,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现代常识入门》的推广,只是知识传播的第一步。未来,他要编写的教材还有很多,要传播的知识还有更广 —— 从田间地头的农桑技巧,到工坊里的工具改良,从百姓家中的常见病防治,到战场上的武器革新,每一个领域,都需要实用知识的滋养。

他想起此前收到的天竺学者求见信与波斯工匠的感谢信,心中又多了一份期许 —— 知识无国界,未来不仅要让大唐的百姓受益,还要让知识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传播到更远的国家,让大唐的智慧,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长安城内时,天色已近黄昏。西市的书坊 “翰墨斋” 前,依旧热闹非凡。伙计们正忙着从马车上搬运刚印好的《现代常识入门》,书坊的门板上,贴着新的告示:“《现代常识入门》第五版已到货,新增工匠实践案例二十则,欲购从速!”

不少学子围在书坊前,捧着刚买到的教材,在街边的灯笼下认真研读。一名学子指着书中的杠杆示意图,对同伴说:“你看,若是将支点再靠近重物一些,是不是能更省力?明天我们去工坊试试!” 同伴点点头,拿出纸笔,当场画起了改良设计图。

不远处的铁匠铺前,几名工匠也围在一起,讨论着书中的知识。铁匠张师傅拿着教材,对徒弟说:“咱们之前打造的风箱,总是费力,你看这杠杆原理,若是在风箱的拉杆处加一个支点,是不是能省不少力气?明天咱们就试试改良!” 徒弟兴奋地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李逸站在街角,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寒风依旧吹过街道,却吹不散百姓对知识的热情,吹不灭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知识的种子,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或许此刻,这些种子还只是小小的幼苗,但假以时日,在朝廷的支持、百姓的实践、学子的传承下,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更繁荣、更强盛、更具活力的大唐。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街头巷尾研读教材的身影,也照亮了大唐未来的希望。李逸转身回家,脚步坚定 —— 他的肩上,承载着知识传播的使命;他的心中,装着 “科技兴邦、知识惠民” 的理想。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终有一天,会迎来满天下的桃李芬芳,会见证一个因知识而变得更美好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