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腊月,寒风虽仍凛冽,却挡不住知识传播的暖意。《现代常识入门》在大唐境内热销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城镇乡野,也让李逸 “知识传播者” 的声望,从朝堂延伸至江湖,深入到每一个受益于这本书的百姓心中。
清晨的西市,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粮铺的掌柜王二叔,正拿着一本卷了边的《现代常识入门》,对着账本上的数字发愁。以往他用算筹记账,每月盘点时总要花费一整天,还时常出错。如今学了书中的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运算速度快了一倍,账本上的数字清晰明了,再也不用为算错账头疼。“李大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王二叔一边在账本上写下 “356+248=604”,一边对隔壁布庄的掌柜感叹,“以前总觉得读书是学子们的事,没想到这实用的知识,咱们商户也能受益。”
布庄掌柜笑着点头,从柜台下拿出一本同样翻得破旧的教材:“可不是嘛!我家裁缝用书中的几何知识量体裁衣,不仅节省布料,衣服也更合身,最近来做衣服的顾客都多了不少。百姓们现在都夸李大人,说他不仅能改良农具、造武器保家卫国,还能写教材传知识,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民生之臣’。”
这样的称赞,在长安的街头巷尾随处可闻。菜贩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计算菜价,农户们参照书中的几何知识丈量土地,甚至连街头的孩童,也能跟着父母念出 “1、2、3、4” 的阿拉伯数字。《现代常识入门》不再只是一本教材,更成了百姓生活中的 “实用手册”,而李逸的名字,也成了 “实用知识” 与 “民生福祉” 的代名词。
在国子监的技艺科课堂上,学子们对李逸的崇敬更是溢于言表。十八岁的学子陈默,原本是长安城外的铁匠之子,因家境贫寒,只能在铁匠铺帮忙。半年前,他偶然得到一本《现代常识入门》,被书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深深吸引,便立志报考技艺科,希望能系统学习实用知识,将来改良铁匠工具,让父亲和工友们省力些。
“李侍郎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 陈默在课堂上,拿着教材向同窗们展示自己画的杠杆设计图,“以前我只会跟着父亲打铁,以为这辈子只能重复同样的活计。是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工具还能这样改良,原来知识能让干活变得更轻松。将来我一定要像李侍郎一样,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工匠!”
像陈默这样的学子,在技艺科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来自平民或工匠家庭,因《现代常识入门》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将李逸视为榜样,立志用实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为大唐的发展贡献力量。技艺科的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了三倍,不少原本攻读儒学的学子,也纷纷申请转科,希望能学习更贴合民生的实用知识。
就连此前对李逸多有质疑的保守派官员,也不得不改变态度。国子监祭酒郑修远,在一次儒学研讨会上,被学子们问及对《现代常识入门》的看法。他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此书虽用白话文写作,与传统典籍体例不同,却传播了有益民生的知识 —— 工匠用其改良工具,农户用其提升效率,学子用其启蒙心智。李逸此举,功不可没。”
礼部侍郎崔玄龄,在一次巡查地方学堂时,看到学子们用阿拉伯数字快速运算,工匠们用杠杆原理搬运重物,也忍不住对随行官员感叹:“此前我担心此书误导学子,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实用知识能强民生、促发展,本就是治国之道的一部分。李逸能将这些知识整理传播,确有远见。”
保守派官员的态度转变,让李逸的声望在朝堂上愈发稳固。唐太宗对李逸的认可,也从 “军事功臣”“商业能臣”,延伸到 “知识传播者”,多次在朝会上称赞他 “以知识惠民,以科技兴邦”。
这日午后,内侍传旨,召李逸前往大明宫御书房见驾。李逸整理好官袍,快步前往大明宫。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唐太宗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本翻得卷边的《现代常识入门》,书页上还标注着不少红色的批注。
“陛下。” 李逸躬身行礼。唐太宗抬起头,笑着招手:“李逸,快过来坐。你这本书,朕最近一直在读,里面的杠杆原理、浮力知识,让朕受益匪浅。”
他指着书中的杠杆原理批注,说道:“朕此前看工部修建宫殿,工匠们搬运巨石需动用数十人,便想起你书中的杠杆原理,让他们尝试用木杆与支点配合,没想到只需十人便能搬动,效率提升了数倍。还有兵部上报,造船师参照书中的浮力原理,改良了海船结构,新造的海船载重量比之前增加三成,且航行更稳,连遭遇小规模风浪也不易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