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团队成员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材,最终选定了产自西域的胡杨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经过蒸煮、晾晒、上漆等多道工序处理后,制成的齿轮坚固耐用。
在工坊里,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木质齿轮安装在筒车上,调整好齿轮的咬合度和传动比。为了测试改良筒车的性能,他们在工坊旁挖了一条人工水渠,模拟不同的水流条件。
当水流冲击筒车时,木质齿轮平稳转动,带动竹筒将水提升到高处,再倒入灌溉渠道。即使水流变缓,蓄力装置开始发挥作用,筒车依然运转不停。“太好了!这样一来,江南地区的水田灌溉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水源。” 李逸看着运转的筒车,欣慰地笑了。
试点推广:成效显着,民心所向
农具改良成功后,如何让它们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发挥作用,成为李逸面临的下一个挑战。他联合户部,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推广计划,选取了长安周边 10 个县作为试点区域,免费为农户提供改良后的农具,并派专人进行技术指导。
然而,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许多农户对新式农具心存疑虑。“这新玩意儿看着怪模怪样的,能好用吗?别到时候地没种好,还把牛累坏了。” 一位老农担忧地说。
为了消除农户的顾虑,李逸和团队成员亲自到田间地头,为农户示范操作新式农具。他们耐心讲解农具的使用方法、优点以及维护要点,让农户们亲眼看到新式农具的高效。
在长安县的一片农田里,李逸亲自驾驶着曲辕犁 3.0,为围观的农户展示耕地效果。“大家看,这曲辕犁 3.0 操作简单,一个人就能轻松驾驭。而且,它的自动除草装置能把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为庄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用了它,不仅能节省时间和人力,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李逸边演示边说道。
农户们看着平整的土地和被清除的杂草,渐渐心动了。一些胆大的农户率先尝试使用新式农具,结果发现效果确实如李逸所说。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要求使用改良农具。
随着秋收季节的临近,试点县的农田里一片金黄。经过统计,使用改良农具的农户,粮食亩产平均提升了 25%。原本贫瘠的土地,如今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多亏了李大人的好主意,让我们用上了这么好的农具。今年这收成,比往年多了好几斗粮食!” 一位农户激动地说。
为了表达对李逸的感激之情,农户们自发在村口立起了 “惠民碑”,上面刻着 “李公农圣,恩泽万民” 八个大字。民间也开始流传起 “李公农圣” 的美誉,李逸的声望在百姓中如日中天。
李逸深知,农具革新只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第一步。未来,他将继续带领皇家科学院的团队,在水利、种植、养殖等领域深入研究,为大唐的农业发展、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皇家科学院的工坊上,映照着李逸忙碌的身影。他望着远方的农田,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在他的努力下,大唐的科技之花正悄然绽放,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