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安,骄阳似火,热气腾腾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焦灼。皇家科学院的工坊内,炉火熊熊,打铁声、锤击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李逸身着素袍,头戴方巾,手持图纸,穿梭在工坊之间,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期待。
“陛下已经正式批准皇家科学院成立,这是大唐科技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肩负着改良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任,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李逸对围在身边的工匠、学者们说道,声音坚定而有力。
此前,李逸深入民间调研,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艰辛。传统的直辕犁耕地费力,效率低下;筒车取水不稳定,难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民以食为天,若能改良农具,让百姓轻松种地,多打粮食,大唐何愁不繁荣昌盛?” 李逸暗下决心。
在逸品学院工科毕业生陈舟、王杏等人的协助下,李逸带领团队开启了农具改良的征程。他们日夜钻研古籍,从《齐民要术》《耒耜经》中寻找灵感;又走访各地工匠,收集民间智慧。经过无数次的讨论、试验,“曲辕犁 3.0” 的雏形逐渐在图纸上呈现。
曲辕犁 3.0:自动除草,效率飙升
曲辕犁自唐代出现以来,已成为农耕的重要工具,但李逸团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曲辕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陈舟,这自动除草装置的设计,关键在于铁齿的间距和角度。既要保证能有效除草,又不能损伤庄稼。” 李逸指着图纸,对陈舟说道。
陈舟点头应道:“李大人放心,我们已经反复测算,将铁齿安装在犁头两侧,呈 45 度角倾斜,间距根据常见农作物的行距设定为 6 寸。这样,犁地时铁齿就能顺势将杂草连根拔起。”
工匠们按照设计,打造出了自动除草装置的样品 —— 一排小巧而锋利的铁齿,安装在特制的支架上,与犁头完美衔接。为了测试效果,李逸带领众人来到长安郊外的农田。
农夫老吴牵着黄牛,驾着曲辕犁 3.0 缓缓前行。随着犁铧入土,铁齿快速转动,所到之处,杂草纷纷被清除,土地被翻得松软平整。“这玩意儿可太神了!以前犁完地还得弯腰除草,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可好,犁地除草一次搞定,效率起码提高了三成!” 老吴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喜悦。
经过多次田间试验和改进,曲辕犁 3.0 正式定型。它不仅保留了曲辕犁操作灵活、省力的优点,还通过自动除草装置,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改良筒车:木质齿轮,昼夜灌溉
解决了耕地问题,灌溉难题也摆在了李逸面前。传统筒车多采用竹制齿轮,容易磨损,使用寿命短,且只能依靠水流自然推动,在水流较缓时,灌溉效果大打折扣。
“竹子虽轻巧,但质地不够坚硬。我们能否用木材制作齿轮,提高筒车的耐用性?” 李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杏思考片刻后说:“李大人,用木材制作齿轮可行,但需选用优质硬木,经过特殊处理,增强其耐磨性。另外,我们可以在筒车上加装一个蓄力装置,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齿轮转动,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这样即使在水流较小时,也能保证筒车持续运转,实现昼夜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