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筋骨重塑:淬火之后(1 / 2)

长津湖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但那股浸透骨髓的寒意,正逐渐被一种混杂着巨大悲伤、疲惫以及不容置疑的荣誉感所取代。第十三兵团残存的部队,如同受伤的猛虎,缓缓撤离了那片吞噬了无数战友生命的战场,撤退至朝鲜北部相对腹地的阳德、谷山一带进行休整补充。

所谓的休整地,条件依旧极其艰苦。部队分散驻扎在废弃的矿洞、勉强修复的村落,甚至依旧是挖掘出的半地下式掩体(“地窝子”)里。但至少,这里暂时远离了美军战机无休止的轰炸和舰炮的威胁,能够让他们喘一口气,舔舐一下深可见骨的伤口。

林文澜的兵团指挥部设在一个较大的废弃铅矿洞内。洞内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和硝烟混合的气息,但总算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场所。此刻,他正面对着一份比之前更加详尽的伤亡报告和装备损失清单,以及来自志司和国内的一叠电文。他的对面,坐着脸色依旧苍白的周志宏,以及伤势稍有好转、执意返回岗位的杨文涛——他的左臂还用绷带吊在胸前。

“司令员,这是最终的统计。”周志宏的声音低沉,“长津湖一役,我兵团战斗伤亡两万一千四百余人,冻伤减员三万零七百余人……其中,确认阵亡及因伤重、冻伤不治者,一万五千余人。很多部队……尤其是承担主攻和阻击任务的师、团,建制几乎被打残了。比如113师,缩编成一个加强团都勉强。重型装备……损失超过九成。”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穿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矿洞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滴水声和粗重的呼吸声可闻。

林文澜将目光从报告上移开,望向洞外透进来的一缕微光,缓缓道:“志司和中央的嘉奖令和慰问电,你们都看到了。我们打出了国威,这是事实。但我们自己心里要清楚,这场胜利,是战士们用远超常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指挥员,不能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更要看到这胜利背后,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我们与敌人之间那鸿沟般的差距!”

他拿起一份志司转发来的、来自更高层的电文,语气变得凝重:“上级肯定了我们的战绩,但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是针对非战斗减员,尤其是冻伤减员。认为我们在后勤保障、部队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杨文涛闻言,猛地抬起头,吊着绷带的右手下意识握紧,因为激动而牵动了伤口,疼得他嘴角抽搐了一下:“司令员!这……这怎么能全怪我们?后勤线被敌人飞机反复轰炸,棉衣粮食根本运不上来!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很多南方来的战士连雪都没见过……”

“文涛!”林文澜打断了他,目光锐利,“上级的批评,我们要听着!有问题,就要认!难道因为客观困难,我们就能眼看着战士们冻死冻伤而无动于衷吗?就能不想办法吗?!”

他站起身,在狭窄的洞内踱步:“我们是没有足够的棉衣,但我们有没有尽最大努力动员战士自救?比如用旧军装改裹脚布?有没有强调严禁用雪搓冻伤部位?有没有组织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搜集茅草、玉米秸垫在身下隔寒?很多细节,我们想到了,但强调得够不够?检查得到不到位?”

一连串的问题,让杨文涛和周志宏都低下了头。他们回想起追击路上那些因常识性错误而导致冻伤加剧甚至死亡的案例,确实感到揪心的自责。

“这不是追究具体哪个人的责任。”林文澜停下脚步,语气缓和了一些,“而是要吸取教训!血的教训!未来我们可能还要在更恶劣的环境下作战,难道每次都指望后方能把所有物资送到手上吗?我们必须学会在极端条件下生存、战斗!”

他坐回原位,敲了敲桌子:“好了,过去的事情,总结反思要深刻,但不能沉溺。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眼前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重新组织起来,恢复战斗力,甚至变得更强!志司已经同意了我们缩编重建的方案,并且第一批补充兵员和新装备,已经在路上了。”

所谓的“缩编重建”,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决定。将那些伤亡惨重、建制不全的师,合并缩编为满员的团;将残存的团,合并为营。番号或许减少了,但确保每一个留下来的单位,都是饱经战火、骨干尚存的老兵为核心,填充以新兵,形成拳头力量。

“新兵……”周志宏揉了揉眉心,“大多是国内刚完成基础训练的青年学生和翻身农民,热情高,但缺乏实战经验,很多人对朝鲜战场的残酷性一无所知。如何让他们快速融入,形成战斗力,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要靠那些活下来的老兵来解决。”林文澜沉声道,“要把我们的老骨干,分散到新兵中去。不仅要教他们战术动作,更要告诉他们,长津湖是怎么打过来的,身边的战友是怎么牺牲的!要把我们这支军队的魂,传下去!”

就在这时,洞口传来报告声,警卫员引着几个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兵团政治部主任林枫,他身后跟着几名宣传干事,手里捧着一些东西。

“司令员,参谋长,杨副司令,”林枫的脸色带着一种复杂的神情,既有振奋,也有沉重,“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部分同志,已经到了我们兵团驻地,带来了大批慰问信和慰问品。另外……国内各大报纸关于长津湖战役,关于我们‘冰雕连’、‘杨文涛突击队’的报道,也传过来了。”

他将几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铺在弹药箱拼成的桌子上。头版头条赫然是醒目的标题:“气壮山河!志愿军健儿长津湖畔痛击美军王牌”、“冰雪雄魂——记志愿军某部‘冰雕连’英雄事迹”。旁边还配着一些模糊但极具冲击力的战场照片(大多是战地记者事后补拍或根据描述绘制的)。

林文澜拿起一份报纸,目光扫过那些激昂的文字和悲壮的画面,手指微微颤抖。这些报道,无疑会极大地鼓舞国内的士气,凝聚民心,也给前线将士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但是……

“还有这些,”林枫又示意干事们将几个大麻袋放下,“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慰问信,雪花一样多。还有很多群众自发缝制的棉袜、手套、炒面……虽然不多,但情意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