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三年七月十六日,当第一缕曙光透过硝烟照在曼德勒残破的街道上,这座古城已经完成了从城池攻防到街巷血战的转变。林文澜在黎明前下达了最后一道城门守备令:"放弃四大城门,全军转入巷战。各部队按预定计划,在改造完成的街区内节节阻击。"
指挥部已迁至城中心原英国殖民银行大厦,这座坚固的石砌建筑正在被改造成最后的堡垒。周志宏指着地图汇报:"第1军残部负责东区,第2军负责南区,第3军负责西区。所有重伤员和剩余平民已转移至银行地下室。"
东区:血染长街
东区的战斗在朝阳初升时打响。第1师师长刘远山将指挥部设在了一所学校的钟楼内,这里可以俯瞰三条主要街道。他透过望远镜看到,日军正以小队为单位,沿着街道两侧谨慎推进。
"放他们进伏击圈。"刘远山沉着下令,"等听到爆炸声,所有火力点同时开火。"
在"玉石街"的入口处,工兵连布设的诡雷正在等待猎物。日军一个小队呈战斗队形前进,尖兵用刺刀小心翼翼地挑开可能藏有绊线的杂物。突然,"轰"的一声巨响,领头的日军踩中了反步兵地雷,瞬间被炸得血肉模糊。
几乎同时,街道两侧的射击孔喷出火舌。改造过的民房二层,美制机枪的交叉火力将日军压制在街道中央。屋顶上,狙击手精准地射杀试图指挥的日军军官。
但日军很快调整战术。他们不再沿街道推进,而是用炸药炸开相邻建筑的墙壁,实行"穿墙战术"。这个变化出乎守军意料。
"报告!鬼子从裁缝店打过来了!"第1团残部守卫的一座二层小楼内,排长李勇发现墙壁正在被凿开。
"准备近战!"李勇端起冲锋枪,对准正在扩大的墙洞。当第一个日军探头时,他一梭子子弹将其击毙。但更多的日军从破洞涌入,狭窄的室内顿时爆发惨烈搏杀。
刺刀碰撞声、士兵怒吼声、伤员哀嚎声混杂在一起。李勇在击毙三个日军后,弹药耗尽,他拔出工兵铲,怒吼着劈向第四个日军。最终,这个排的士兵与攻入的日军同归于尽,整座小楼在爆炸中坍塌。
南区:火网连环
在南区,第2军军长何建明采取了不同的战术。他将兵力分散配置在改造过的建筑群中,形成可以相互支援的火力网。
"不要死守一栋建筑。"何建明通过野战电话叮嘱各部队,"每栋建筑都要预设爆破装置,撤离时引爆,延缓日军推进。"
在主干道"王后大街"上,第5团团长周大海指挥着最后的两百名士兵。他们依托街道两侧的商铺,构筑了立体防御体系:一层用沙袋封堵,只留射击孔;二层布置机枪和狙击手;地下室作为伤员收容所。
日军的进攻在这里遇到了顽强抵抗。每当他们占领一栋建筑,守军就会引爆预设炸药,同时从相邻建筑进行火力反击。这种战术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下午二时,日军调来火焰喷射器。一道火龙喷入守军据守的绸缎庄,顿时烈焰冲天。
"撤到隔壁药店!"周大海果断下令。士兵们通过事先打通的墙洞转移,同时在绸缎庄埋设最后一批炸药。
当日军欢呼着占领燃烧的建筑时,剧烈的爆炸将整栋建筑连同里面的日军一起埋葬。
西区:步步杀机
西区的巷战最为惨烈。第3军军长王小虎将这里变成了死亡迷宫。每条小巷都布满陷阱,每扇窗户都可能射出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