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咱又成了!”
样品送到集团,连张师傅都啧啧称奇:“这活儿做得,比俺们厂里一些老师傅都细发!”
就在合作社开始小批量试产电吹风外壳时,赵小满却并没有停下。电吹风外壳的成功,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看着合作社里堆积的各种规格的藤条,又想起父亲赵老憨偶尔念叨,现在年轻人出门都喜欢带个自己的杯子,轻便好看。
一个念头在她心里萌生:能不能用藤编,做一套便携的茶具?杯子、小茶壶,甚至一个收纳包?
她把这个想法跟老支书和刚回村了解进度的赵老憨说了。赵老憨先是习惯性地皱眉头:“丫头,你又瞎琢磨啥?藤编能做茶壶?不漏水吗?”
“爸,不是全用藤编!”赵小满拿出自己偷偷画的草图,上面是一个双层结构的杯子设计,内胆是耐高温的陶瓷或不锈钢,外层用极细的藤条编织包裹,既隔热防烫,又轻便美观,还配有一个同款藤编的便携包。“你看,这样行不行?”
赵老憨看着女儿眼中熟悉的光,那是他当年在车间里攻克难关时常有的神色。他咂咂嘴,没再反对:“你想弄,就试试。需要啥,跟合作社说。”
赵小满得到了默许,干劲更足了。她利用工余时间,反复试验内胆与外层藤编的结合方式,既要保证密封性,又要考虑热胀冷缩。她尝试了不同的内胆材质,不同的藤条处理工艺,甚至设计了可拆卸的藤编外套,方便清洗。
这个过程比电吹风外壳更艰难,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她韧性十足,不气馁。有时深夜,她还在工坊里对着失败的样品琢磨,赵老憨会默默给她端来一碗热糖水,也不多话,放下就走。
几个月后,当赵小满带着一套包括一个茶壶、两个茶杯、一个便携包的完整藤编便携茶具样品,出现在苏宁和陆信面前时,所有人都被惊艳了。
茶具线条流畅,藤编细腻精致,色泽温润,与内胆的结合天衣无缝。尤其是那个藤编便携包,将茶壶和茶杯稳稳收纳其中,提手设计合理,携带方便,整体充满了自然雅致的气息。
“这……这是小满你自己设计的?”陆信拿着那个小茶壶,爱不释手。
赵小满有些腼腆地点点头。
“太好了!”苏宁仔细端详着这套茶具,它能打动人心,“这不只是件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充满了想法和温度。”
在苏宁的鼓励和集团法务的帮助下,赵小满为这套“藤月”便携茶具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令人惊喜的是,专利申请很快顺利通过。
消息传回槐花村,赵老憨拿着那份专利证书的复印件,手抖得厉害,翻来覆去地看,尽管他认不全上面的字。他对着合作社的所有人,嗓门亮得能掀翻房顶:“瞅见没!俺闺女!咱槐花村!也能出专利了!”
老支书用力拍着赵老憨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
赵小满站在父亲身边,看着乡亲们羡慕和鼓励的目光,看着手中那份沉甸甸的证书,脸上飞起红霞,眼神却格外明亮。她知道,这条路,她走对了。老藤发出了新枝,而这新枝,必将蔓延向更远的地方。
苏宁看着系统中“乡村工艺升级”专项里消耗掉部分后剩余的积分,又想到了那份专利证书和工坊里正在忙碌的村民,心中充满了欣慰。这笔积分用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