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未来蓝图】模拟器,目标:当前改造中的刮青刀组弹性微调结构,模拟运行状态,重点分析多机构同步性与弹性一致性。】
瞬间,她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个透明的、动态运转的机器三维模型。模型清晰地显示出各个缓冲模块在模拟受力下的形变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异。问题根源一目了然——并非设计本身有大问题,而是由于零件安装的细微角度偏差和基础机架本身存在的微小形变,导致了各模块的初始预紧状态和受力环境不完全一致。
同时,模拟器还给出了几个优化方案提示,包括微调安装垫片的厚度、在特定位置增加辅助定位销,以及调整复合弹簧片的初始预压行程。
信息流在脑海中闪过,现实中只过去了几秒钟。苏宁收回手,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我大概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她拿起工具,指向其中一个安装座,“不是零件本身的问题,是安装基准和基础机架的累积误差导致的。我们需要稍微调整一下这里的垫片,给这个模块增加0.1毫米的预压补偿。另外,在这里和这里,”她又指向另外两个点,“加装两个临时的定位辅助块,确保安装角度绝对一致。”
张师傅将信将疑:“苏同志,这……能行吗?光是感觉,很难判断这么细微的差别啊。”
“试试看。”苏宁语气笃定,“根据受力分析和误差传递原理,这是最可能的原因。我们先按这个方案调整。”
陆信看着苏宁那异常自信的眼神,心中微动,毫不犹豫地支持:“听苏宁的,动手调整!”
众人再次忙碌起来。按照苏宁指出的点位和方法,他们小心翼翼地增减垫片,安装临时定位块。每一个调整都看似微小,却精准地指向了问题的核心。
当最后一个调整完成,张师傅再次用手均匀地按压几个刀组时,他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嘿!神了!感觉劲道一样了!回弹也同步了!”
赵老憨也试了试,咧开大嘴笑道:“哎呀妈呀,苏妹子,你这眼睛比尺子还准啊!”
春苗崇拜地看着苏宁:“宁姐,你太厉害了!怎么想到的?”
苏宁微微一笑,掩饰住使用系统后的轻微眩晕感:“只是结合了理论和大家的反馈,做了个推测。到底行不行,还得真机试运行才知道。”
她看向窗外,天色已经蒙蒙亮。
“天快亮了,我们抓紧最后的时间,把外围部件组装好。上午,我们必须进行第一次试运行!”
晨光熹微中,车间里的灯火依然通明。经过一夜的奋战,那台原本瘫痪的国产样机,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心脏”和“神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实践的检验。从“演员”到“实力派”的蜕变,只差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有人的心都悬着,期待而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