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直到深夜才风尘仆仆地赶回车间,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他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帆布包里取出几个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零件。
“成了!”他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光亮,“看我那师弟,开始还摆架子,说我异想天开。等我拿出苏同志画的草图,又说了咱们的想法,他琢磨了半天,直说这设计巧!二话不说就动用了他们厂里最好的设备,连夜给赶出来了!瞧瞧这精度,这光洁度!”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在昏黄的灯光下,那几个磷青铜加工的缓冲模块和微型连接件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边缘光滑,尺寸精准,果然不是他们现有条件能手工做出来的水准。
苏宁拿起一个核心的弹性微调件,对着灯光仔细查看,眼中满是赞叹:“太好了!张师傅,您立了大功!有了这些精密零件,我们的改造就成功了一半!”
陆信也长舒一口气,用力拍了拍张师傅的肩膀:“辛苦了,张师傅!费用方面……”
“嗐,提这个干啥!”张师傅摆摆手,“我那师弟也没多要,就当支持咱们搞创新了。他说了,要是咱们这东西真成了,以后他们厂说不定还能跟咱们合作呢!”
好消息让大家精神一振,连夜的疲惫似乎都驱散了不少。
“零件齐了,咱们抓紧时间安装调试!”苏宁挽起袖子,眼神重新聚焦在那台被部分拆卸的样机上。
然而,理论的完美落实到实践,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安装新的弹性微调结构时,他们遇到了麻烦——如何确保多个刀片组的微调机构动作同步,并且弹性幅度一致?
“不行,”张师傅拧着眉头,指着刚刚装上去的一个刀组,“这个明显比旁边那个‘软’,受力后回弹不一样。这样运行时,处理出来的藤条厚薄肯定会不均匀。”
赵老憨试着用手按压了几下,也发现了问题:“是啊,俺感觉这个劲道大点,那个小点。这可咋整?一个个调吗?那得调到啥时候去?”
春苗看着图纸上复杂的结构,也有些一筹莫展:“宁姐,是不是我们设计的这个弹性系数还是没算准?或者加工有细微误差?”
车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看就要天亮,问题却卡在了这看似微小,实则关键的协调性上。
苏宁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她知道,常规的试错方法太耗时了。是时候动用那个精度提升了的【未来蓝图】模拟器了。
“大家别急,”她睁开眼,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我们再重新核算一下。陆信,帮我拿一下测量尺。张师傅,您经验丰富,感觉一下这几个模块安装后的预紧力差异……”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手看似无意地放在样机的机架上,集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