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府门口那面巨大的青石告示墙前,此刻被围得水泄不通。几张刚刚贴出、墨迹还未干透的朱砂大红告示,在冬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上面盖着醒目的黑石城城主府大印,引得人群议论纷纷,喧哗鼎沸。
一张告示字体遒劲,墨迹淋漓,内容更是惊人:
“黑石城主令:重金延揽天下巧匠!
凡技艺精湛者,无论木工、铁匠、织造、制陶、营造、皮匠、泥瓦、篾匠……但有一技之长,皆可来投!黑石城必以诚相待,按技定酬,优厚无匹!
技艺卓绝之大匠师,年俸银五十两起!良田十亩!屋舍三间!家小同享优抚!”
酬格细则,白纸黑字,看得人眼花缭乱,呼吸急促。
另一张告示语气则更为急迫:
“城主府急募令!
急需良工巧匠!尤擅藤器编织、竹篾制作、皮革鞣制、精通各类编织技法者!待遇从优,一经录用,即刻安家!
另,大量招募力工杂役,管吃管住,日结工钱十文!”
落款是城主府总管——老拐。
这两张告示如同在滚油里滴入了冷水,瞬间在整个黑石城炸开了锅!那些平日里只能在街角巷尾支个小摊,替人修补些破损的木器、打造些粗笨农具、勉强糊口度日的穷苦匠人,看着那“年俸五十两起”、“良田十亩”的字眼,眼睛都直了,简直不敢相信!一年五十两雪花银!还附带田地房屋?这待遇,怕是城里那些大商铺的掌柜也不过如此了吧?
而那些拖家带口、从南方各地逃难而来,原本在老家的大作坊里有着不错手艺,却因战乱灾荒而流离失所、一身技艺无处施展的匠户们,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看到希望的他们,携老扶幼,拼命地朝着城主府门口涌去。即便没有特殊手艺,但有一身力气的汉子们也两眼放光,日结十文钱,还管吃管住?这可比在码头扛包、给人打短工强太多了!
老拐早有准备,立刻指挥人手在城主府门外空地上搭起了一长排临时的招工棚。柱子亲自带着一队盔明甲亮、神情肃穆的城卫军在周围维持秩序,防止拥挤踩踏。几十张长条案一字排开,七八个从学堂临时借调来的、识文断字的文书先生忙得满头大汗,笔走龙蛇。
“姓名?籍贯?原住何处?擅长何种手艺?有何凭据或作品?”文书们按照流程大声询问着。
“刘老根,原住城南柳树巷,会造水车,会制曲辕犁,家里还有半架没打完的犁样子……”
“王大锤,打铁打了二十多年啦!什么刀枪斧凿、锄头镰刀都能打!就是……就是逃难时,那套祖传的家伙什儿都没了……”
“民妇李氏,从南边‘锦绣坊’逃难来的,会织锦,也会裁衣绣花……”
“俺叫张石,没啥手艺,就有膀子力气,搬石头、和泥、砌墙都行!”
……
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热闹非凡,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期盼、紧张和一丝不安。老拐拄着他那根光亮的枣木拐杖,在招工棚里来回踱步巡视,遇到那些看起来手艺确实精湛、面相老实本分的,就亲自上前盘问几句,留下姓名住址,嘱咐他们回头到工坊详谈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