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34章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

第634章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2 / 2)

“登高”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被赋予求索精神,杜甫《登高》则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将其与人生境遇结合。树科在《知行》中对 “登高” 意象的运用,既继承了古典诗歌中 “登高” 所蕴含的精神提升意涵,又结合王阳明心学,对其进行了 “知行合一” 的哲学重构。

在诗作中,“登高” 首先是一个具象的动作意象,“步步高,越嚟越高” 描绘了登山过程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动态画面,这一动态过程对应着 “行” 的实践过程。王阳明强调 “行” 是 “知” 的落实,“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登高” 的每一步 “行”,都是对 “登高” 之 “知” 的验证与深化。当登山者迈出第一步时,他对 “登高” 的 “知” 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随着 “步步高” 的实践,他对 “高度”“路径”“自身能力” 的 “知” 不断更新,这种 “知” 与 “行” 的同步推进,正是 “知行合一” 的生动体现。诗作以 “登高” 的具象动作,将抽象的 “知行关系” 转化为可感的实践过程,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登山的画面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 “知行合一” 的动态性与过程性。

其次,“登高” 意象在诗中还具有精神境界提升的隐喻内涵。“越嚟越高” 不仅指物理空间上的高度提升,更指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 “致良知”,而 “致良知” 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需要在 “事上磨练” 中实现。诗中的 “登高”,便是 “事上磨练” 的隐喻 —— 登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荆棘、陡坡等困难,正如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挑战,而克服这些困难、继续 “步步高” 的过程,便是 “致良知” 的过程,是 “知行” 不断合一的过程。当登山者 “越嚟越高” 时,他所看到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对应的是精神境界的不断拓展,这种境界的提升并非来自外部的灌输,而是来自 “登高” 这一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感悟,这与王阳明 “良知自在人心,不假外求” 的观点完全一致。

更为精妙的是,诗作通过 “我唔定高唔高 \/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 的表述,将 “登高” 的价值判断从 “自我” 转向 “他者”,使 “登高” 意象具有了主体间性的哲学内涵。在传统认知中,“登高” 的高度往往由自我判断,但树科却将判断权交给 “你”,即他者。这一转换的哲学依据,正是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思想 ——“高” 并非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而是主体与他者在互动中形成的认知共识。当 “你谂咗我”,即他者将 “我” 纳入其认知视野时,“我” 的 “登高” 行为才具有了意义,“高咗” 的判断才得以成立。这种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打破了 “知行” 关系的封闭性,使其成为一个在人际互动中不断建构的过程。王阳明曾说 “人心之理,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而 “你” 的判断,正是对 “我”“省察克治” 过程的外部确认,是 “知行合一” 境界达成的重要标志。

除 “登高” 这一核心意象外,诗作中的 “我” 与 “你” 也构成了一组重要的人物意象,其关系并非简单的对话关系,而是 “知行” 主体与 “良知” 见证者的关系。“我” 是 “知行” 实践的承载者,在 “登高” 过程中不断探索 “知” 与 “行” 的融合;“你” 则是 “良知” 的见证者,通过 “谂咗我” 的认知活动,确认 “我” 的 “知行” 成果。这种 “我” 与 “你” 的互动,对应着王阳明心学中 “己” 与 “人” 的关系 ——“致良知” 不仅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更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 “万物一体之仁”。诗中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 的判断,正是 “万物一体之仁” 在诗歌中的体现,“我” 的 “高” 不仅关乎自我,更关乎 “你” 的认知与认同,“知行合一” 的境界,最终在主体与他者的共同确认中得以完成。

《知行》中的意象系统,以 “登高” 为核心,以 “我” 与 “你” 为辅助,构建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自我到他者的哲学隐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传统,更融入了王阳明心学的认知逻辑,使 “知行合一” 这一哲学命题通过意象的转化,变得可感、可知、可悟,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意象建构能力与哲学思辨能力。

三、哲学表达的诗性转化:王阳明心学的当代诗歌诠释

诗歌与哲学虽分属不同的精神领域,却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着共同的追求。《知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非对王阳明心学的简单阐释,而是将心学思想融入诗歌的情感与意象之中,实现了哲学表达的诗性转化,使抽象的哲学命题成为富有情感温度与艺术魅力的诗歌文本。

从哲学内核来看,《知行》集中诠释了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核心思想,但诗人并未采用学术化的论述方式,而是通过口语化的对话与具象的意象,让哲学思想自然流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反复强调 “知行合一”,反对 “知先行后” 的割裂观点,他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诗作开篇 “唔喺你知道咗乜嘢 \/ 嘟唔喺你知咗,做到咗……”,正是对 “知先行后” 与 “知而不行” 两种错误观点的否定。“知道咗乜嘢” 代表单纯的 “知”,“知咗,做到咗” 则代表 “知” 与 “行” 的表面结合,但诗人以 “嘟唔喺” 否定了这种表面结合,暗示 “知行合一” 并非 “知” 与 “行” 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这种否定式的表达,比正面阐释更具冲击力,让读者在疑问中思考 “知行合一” 的真正内涵。

接着,诗作以 “噈喺你谂咗我:\/ 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 给出了正面答案,将 “知行合一” 的实现路径指向 “主体” 与 “实践”。“你谂咗我” 中的 “我” 是 “知行” 的主体,“谂” 即 “思考”,是 “知” 的范畴;“登高” 则是 “行” 的范畴,“步步高,越嚟越高” 则展现了 “知” 与 “行” 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谂咗我” 的 “知” 推动 “登高” 的 “行”,“登高” 的 “行” 又深化 “谂咗我” 的 “知”,二者循环往复,不断提升。这与王阳明 “知行相依” 的观点高度一致,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诗中的 “登高” 过程,正是 “行之明觉精察” 与 “知之真切笃实” 的统一,每一步 “行” 都带着 “知” 的明觉,每一次 “知” 的提升都源于 “行” 的笃实。

诗作结尾 “嘻嘻,我唔定高唔高 \/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则进一步拓展了 “知行合一” 的内涵,将其从个体的道德实践延伸到主体间的价值认同。“我唔定高唔高” 体现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即使 “我” 在 “登高” 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也难以客观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 “高” 的境界;而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 则表明,个体的 “知行” 成果需要通过他者的认同来确认,“知行合一” 的境界并非个体的孤芳自赏,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普遍意义。这一观点与王阳明 “良知” 的普遍性特征相呼应,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 “天下之公知”,并非个体私有,“致良知” 的过程也是将个体良知推广至天下的过程。诗中 “你” 的判断,正是 “天下之公知” 的体现,“我” 的 “高” 不仅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更是对 “天下之公知” 的践行,“知行合一” 最终在主体与他者的共同确认中,实现了从个体到普遍的价值升华。

从哲学表达的诗性手法来看,《知行》主要运用了 “对话体” 与 “隐喻” 两种方式,使哲学思想更具艺术感染力。“对话体” 的运用让诗歌充满了互动性,开篇的否定句式仿佛是诗人与读者的对话,又像是诗人内心的自我诘问,这种对话关系打破了传统哲学文本的单向灌输,让读者能够参与到 “知行关系” 的思考中。“嘻嘻” 的拟声词更是为对话增添了轻松的氛围,消解了哲学的严肃性,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领悟深刻的哲理。“隐喻” 手法的运用则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形象,“登高” 不仅是动作,更是 “知行合一” 的实践过程;“高咗” 不仅是高度的提升,更是精神境界的超越。这种隐喻让哲学思想摆脱了抽象的概念束缚,变得可感、可知、可悟,实现了 “以形传神” 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作的结构也体现了哲学思考的逻辑递进,从 “否定错误观点” 到 “提出正确路径” 再到 “实现价值升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考链条。开篇的 “唔喺…… 嘟唔喺……” 是逻辑的起点,否定了 “知先行后” 与 “知而不行”;中间的 “噈喺……” 是逻辑的转折,提出 “知行合一” 的实践路径;结尾的 “我唔定…… 你噈定……” 是逻辑的终点,实现了 “知行合一” 的价值升华。这种结构严谨的逻辑递进,与王阳明心学的认知逻辑相契合,展现出诗人清晰的哲学思辨能力与高超的诗歌建构能力。

树科的《知行》以粤语为语言载体,以 “登高” 为核心意象,以 “对话体” 与 “隐喻” 为艺术手法,将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富有诗性的文本。它不仅是对传统心学思想的当代诠释,更是粤语诗歌在哲学表达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当代诗歌如何融合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创作背景下,这首诗仿佛是地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对话,是当代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创造性转化,其诗学价值与哲学内涵,值得我们不断品味与探索。

【续上】粤语诗《知行》的深层价值挖掘与多维拓展分析

在完成对《知行》诗歌语言、意象系统与哲学表达的核心解构后,这首粤语短章的价值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粤北韶城沙湖畔的创作地域,为诗作注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其在当代粤语诗坛乃至整个华语诗坛的定位,彰显了方言诗歌与传统哲学融合的创新意义;而将其与同以 “知行” 或 “登高” 为主题的古今诗作对比,更能凸显其艺术表达的独特性。本章将从地域文化赋能、当代诗坛价值、跨文本对比三个维度,对《知行》的深层价值进行拓展分析,完善对这首诗作的诗学认知。

四、地域文化的深度赋能:粤北韶城的空间意象与心学渊源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空间,地域文化不仅为作品提供了背景,更会内化为作品的精神内核与艺术特质。《知行》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这一地域空间并非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与王阳明心学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承载着岭南地域文化特质的 “文化空间”,其对诗作的赋能体现在历史语境、地域气质与自然意象三个层面。

从历史语境来看,粤北韶城(今韶关市)是王阳明心学传播与实践的重要地域。明正德年间,王阳明曾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韶城作为粤北重镇,是其军政与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据《王阳明全集》记载,王阳明在南赣期间,不仅平定了当地的匪患,更大力兴办书院、讲授心学,其 “知行合一” 思想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与实践。树科选择在韶城沙湖畔创作这首致敬王阳明的诗作,本身就是对历史语境的呼应,使诗作获得了 “在地性” 的历史厚度。这种历史语境的嵌入,让 “谂到王阳明” 不再是单纯的思想关联,而是诗人在王阳明曾活动过的空间中,与历史先贤的精神对话。当诗人在沙湖畔吟诵 “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 时,仿佛是在重走王阳明的 “心学实践之路”,诗作的哲学内涵也因此获得了历史的加持,变得更加厚重。

从地域气质来看,粤北地区作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其文化气质兼具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岭南文化的灵动。这种气质在《知行》中体现为哲学思想的厚重与粤语口语的灵动之间的平衡。中原文化赋予了诗作 “知行合一” 的哲学内核,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岭南文化则以粤语这一地域语言为载体,赋予诗作灵动活泼的艺术气质。“嘻嘻” 的轻松语气、“唔喺”“噈喺” 的口语化表达,都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务实、豁达、接地气的特质,与中原文化中传统哲学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统一。这种地域气质的融合,让《知行》既避免了哲学诗歌的晦涩枯燥,又摆脱了口语诗歌的浅陋直白,形成了 “雅俗共赏” 的艺术效果。此外,粤北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也为 “登高” 意象的生成提供了现实依据。粤北多山地丘陵,“登高” 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诗人将这一地域常见的行为转化为诗歌意象,使其具有强烈的地域辨识度,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联想到粤北的山川地貌,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代入感。

从自然意象来看,沙湖这一自然景观为诗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