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634章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

第634章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1 / 2)

《知行》(粤语诗)

——谂到王阳明

文\/树科

唔喺你知道咗乜嘢

嘟唔喺你知咗,做到咗……

噈喺你谂咗我:

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

嘻嘻,我唔定高唔高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3.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知行》的诗学解构与阳明心学意涵探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知行》以极简的篇幅承载了极丰的哲学意蕴,其副标题 “——谂到王阳明” 直接为诗作锚定了心学思想的解读坐标。这首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的短章,创作于 2025 年 7 月 23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地域文化的浸润与哲学思想的碰撞,使其在粤语诗歌的语言实验与精神内核建构上都呈现出独特的价值。本文将从诗歌的语言形态、意象系统、哲学表达三个维度,结合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对《知行》进行细致的诗学解构,探寻粤语方言与传统哲学在当代诗歌中的融合路径。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激活:口语形态下的哲学张力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语言选择直接关乎情感表达与思想传递的效度。《知行》采用纯粹的粤语口语写作,摒弃了书面语的规整与典雅,却在俚俗的语言形态中开辟出哲学思考的空间,这种 “以俗载雅” 的语言策略,恰恰暗合了王阳明心学 “百姓日用即道” 的思想精髓。

诗作开篇 “唔喺你知道咗乜嘢 \/ 嘟唔喺你知咗,做到咗……”,以否定句式切入,“唔喺”“嘟唔喺” 等粤语常用否定词的连续使用,形成强烈的语气递进。“唔喺” 即 “不是”,“嘟唔喺” 则是 “也不是”,这种口语化的否定并非简单的语义否定,而是对 “知” 与 “行” 关系的初步解构。在粤语语境中,“知道咗”“知咗”“做到咗” 中的 “咗” 是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比普通话的 “了” 更具即时性与口语质感,仿佛是对话者在当下的即时感悟,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书面表达。这种语言的 “即时性” 消解了哲学论述的严肃性,却让 “知行关系” 这一抽象命题变得亲切可感,如同日常对话中的哲理闲谈,这与王阳明强调 “良知” 不在玄妙之理,而在日常言行中的观点形成呼应。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言:“在事上磨练,方为真知行”,而诗作开篇便以 “做到咗” 的口语化表达,暗示 “行” 的完成并非终点,“知” 与 “行” 的关系远比 “知而后行” 的线性逻辑更为复杂。

再看 “噈喺你谂咗我:\/ 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噈喺” 作为粤语中的肯定词,与前文的否定词形成鲜明对比,完成了从 “否定” 到 “肯定” 的逻辑转折。“谂咗我” 即 “想到了我”,这里的 “我” 并非单纯的自我指代,而是哲学意义上的 “主体”,是 “知行” 关系的承载者。“登高,步步高,越嚟越高” 则以排比式的短句呈现,“步步高”“越嚟越高” 在粤语中是极具生活气息的表达,常用来形容境遇的改善或境界的提升,此处将其与 “登高” 这一动作意象结合,既保留了口语的通俗性,又赋予其精神提升的哲学内涵。王阳明曾以 “登山” 喻治学,“譬如登山,人多要至山顶,不知自足,故终无至者”,而树科诗中的 “登高”,则更强调 “步步”“越嚟” 的过程性,这与王阳明 “知行合一” 中 “知” 与 “行” 相互促进、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相契合 ——“行” 的每一步,都是 “知” 的深化;“知” 的每一次提升,又推动 “行” 向更高处迈进。

诗作结尾 “嘻嘻,我唔定高唔高 \/ 你噈定喺真嘅高咗……”,“嘻嘻” 的拟声词使用,彻底打破了哲学文本的庄重感,呈现出一种轻松豁达的态度。“唔定” 即 “不确定”,“你噈定喺” 即 “你才是确定”,这种主体与他者的判断转换,将 “登高” 的价值判断从 “自我认知” 转向 “他者确认”。在粤语中,“真嘅” 比普通话的 “真的” 更具情感浓度,带有肯定与认同的意味,“真嘅高咗” 不仅是对 “行” 的结果的肯定,更是对 “知行合一” 境界达成的确认。这种以他者视角确认自我价值的表达,与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思想存在微妙关联 ——“高” 并非客观的高度,而是主体与他者在互动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正如王阳明所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高咗” 的判断,正是 “你谂咗我” 这一认知活动的结果,是 “知” 与 “行” 在主体与他者互动中的完成。

粤语方言在《知行》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诗学策略的自觉。它以口语的通俗性消解了哲学命题的抽象性,以方言的地域质感赋予传统思想以当代活力,让 “知行合一” 这一源自明代的心学命题,在粤北韶城的沙湖畔,通过日常的粤语对话得以重生。这种 “方言诗学” 的建构,既保留了粤语的语言特质,又拓展了诗歌的哲学维度,实现了地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深度融合。

二、意象系统的哲学转化:从 “登高” 到 “知行” 的隐喻建构

意象是诗歌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知行》虽篇幅短小,却构建了以 “登高” 为核心的意象系统,并通过这一意象的多重内涵,完成了从具象动作到抽象哲学命题的转化,其意象的建构逻辑与王阳明心学的认知路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