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殿内,陷入一片死寂。
“父皇——!”长孙皇后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悲鸣。
“太上皇…驾崩了!”御医颤抖着宣布。
贞观元年,九月初十,大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崩于弘义宫,享年七十岁。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看着龙榻上父亲已然安详却永远凝固的遗容,心中百感交集。玄武门的血腥,渭水河畔的孤勇,朝堂上的惊雷,长安城内的暗访…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飞速闪过。父亲临终前的托付与和解,如同一把钥匙,彻底解开了他心中最后的枷锁。
他不再是那个挣扎于现代与古代夹缝中的“陈默”,也不再仅仅是踩着兄弟尸骨上位的“秦王”。从此刻起,他将是真正的、肩负起整个大唐帝国命运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和沉稳。帝王的责任,容不得他沉浸在悲伤中太久。
“传旨!”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响彻在弥漫着悲伤的寝殿之中:
“一、举国发丧!辍朝七日!按帝王礼制,厚葬太上皇于献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
“二、敕令魏王李泰(李世民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蜀王李恪(李世民第三子,隋炀帝女杨妃所生),即刻自封地返京奔丧!”
“三、命礼部拟定国丧典仪!命工部即刻修缮献陵!”
“四、国丧期间,长安及畿辅之地,实行宵禁!有敢趁乱滋事者,斩立决!”
“五、山东魏征处,国丧消息暂缓传递!其推行新政、稳定粮价事宜…照常进行!不得有误!”
一道道命令清晰果断,展现出新帝在巨大悲痛下的沉稳与掌控力。
“陛下,”房玄龄上前一步,低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储。如今太上皇驾崩,陛下登基已成事实,然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是否…”
太子之位!这又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李世民有嫡子李承乾(长孙皇后所生,年八岁),也有才能出众的庶子李恪(年十二)…立谁为储,牵动朝野神经!
李世民目光深沉,看向窗外。夜色深沉,星辰寥落。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决断:
“太子乃国本,当慎之又慎。承乾年幼,恪儿…亦需历练。此事…容后再议。”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芒:“当务之急,是送父皇…最后一程。还有…”
他目光转向北方,仿佛穿透了重重宫阙,看到了那片广袤而躁动的大地。
“朕倒要看看,在父皇的国丧期间…山东那些世家,还有长安城里那些没清理干净的蠹虫…还敢不敢…再跳出来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