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即将到来的决战(1 / 2)

随着季鸿远的命令下达,下属立刻开始部署。半个月后,系列文章和专题报道密集上线。

《环球时报》上的《宽容是文明的底色——中日合作的新契机》一文,详细描绘了所谓“日本老兵山崎健一”的“忏悔经历”:

“山崎健一曾参与当年的战争,晚年成立‘中日和解基金会’,募集资金援助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跪道歉,声称‘要用余生弥补战争罪孽’。”

文章结尾写道:“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而非延续仇恨。在中日贸易额持续增长的今天,我们更应拿出大国宽容,以合作共赢的心态拥抱未来。”

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栏目则播放了“赴日淘金成功案例”:

“来自河南的张某,放弃国营工厂的铁饭碗,在东京从事餐饮服务,月薪高达3万日元,不到一年就攒钱给家里盖了新房;

浙江的李某,在大阪从事小商品批发,凭借差价优势年入百万,如今已在日本成立自己的公司。”

节目主持人还总结道:“90年代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走出去才能抓住机遇,日本作为经济强国,无疑是淘金者的理想目的地。”

这些内容迅速引发社会讨论。在某外贸公司的办公室里,年轻职员小林拿着报纸对同事说:“没想到日本有这么多反思战争的人,看来我们确实该放下偏见,多和他们合作。”

菜市场里,几位大妈也在议论赴日打工的话题:“听说去日本打工能赚不少钱,我家侄子刚高中毕业,要不也让他去试试?”

甚至有中介公司趁机炒作,打着“赴日务工绿色通道”的旗号收取高额服务费,不少急于赚钱的年轻人上当受骗。

此时的指挥中心,陆则正和团队成员分析着最新的舆论动态。秦峰皱着眉头说:

“季鸿远这招太狡猾了,刻意抛开基数谈问题,将个性案例当做共性案例来误导大众,将虚假信息包装成‘符合时代趋势’的论调,普通人很难分辨。

如果我们直接反驳,很容易被扣上‘破坏中日友好’‘阻碍经济发展’的帽子。”

陆则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用‘利益’和‘大义’做伪装,我们就从‘事实’和‘风险’入手拆解。既然他编造虚假故事,我们就用真实案例戳穿;既然他隐瞒风险,我们就把隐患公之于众。”

他当即下达指令:“第一,联系外交部门和历史学界的专家,收集日本政府否认战争罪行、修改历史教材的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

再找到真正的侵华战争受害者和家属,整理他们的证言,形成《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修正主义真相》报告,同步提交给《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

第二,联合公安部门和侨联组织,收集赴日务工人员的真实经历,尤其是被骗、被剥削的案例。

比如部分中介的欺诈行为、日本黑心雇主克扣工资、非法滞留者的悲惨处境等,制作《赴日淘金热的陷阱》系列报道,在《法制日报》和地方电视台的法治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