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激烈的舆论攻防战(2 / 2)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基本卫生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的。”

这波全方位的反击,彻底粉碎了季鸿远打造的西方“完美神话”。

中学生小李看完节目后,对同桌说:“原来巴黎以前这么脏!之前看《读者》的文章,还以为那里一直都是浪漫又美好的地方,现在才知道,都是被美化过的。”

在某艺术院校的课堂上,教授拿着《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对学生说:“学习西方艺术没有错,但我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不能被片面的宣传所误导。

每个国家的文明都有其发展过程,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客观全面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街头的报刊亭里,《读者》的销量一落千丈,而刊登历史真相的《中国青年报》和《青年文摘》则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读者排队复印的现象。

临海别墅内,季鸿远将一叠报刊狠狠摔在地上,昂贵的地毯上散落着各种标题刺眼的文章。他的脸色铁青,眼中布满血丝,之前的从容与淡定早已消失不见。

下属战战兢兢地递上一份舆论分析报告:“老板,经过两轮交锋,公众对‘西方完美神话’的信任度下降了60%,教育部门已经暂停了所有西方案例教材的试点工作,我们控股的文化公司也收到了多份解约通知。”

“废物!一群废物!”季鸿远怒吼着,一脚踹翻了身边的茶几,茶杯碎裂的声音在空旷的别墅里格外刺耳。

他死死盯着报纸上陆则接受采访的照片,眼神中充满了阴狠与不甘:“陆则,你以为这样就能赢了我?太天真了!认知渗透从来不止于教育案例的比拼。”

他猛地转过身,对着下属下达指令:

“通知下去,启动第三轮计划,这次我们换个赛道。让学术团队和公关公司联手,在《环球时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刊物上投放系列文章,再联系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栏目做专题报道。

核心思路分两步:一是主打‘中日友好与宽容精神’,找一些所谓的‘日本民间反思代表’做虚假访谈,编造他们为战争罪行道歉、投身中日公益的故事,然后引申出‘中国人应秉持宽容之心,放下历史恩怨,促进两国深度合作’的论调,甚至暗示过度强调历史仇恨会阻碍经济发展;

二是炒作‘海外淘金热’,重点渲染日本的经济机遇,比如‘东京打工月薪抵国内半年’‘大阪小商品贸易一本万利’,再找几个伪造的‘成功案例’,鼓励年轻人放弃国内稳定工作,远赴日本寻找商机。”

季鸿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特别注意话术包装,不能显得刻意。‘中日友好’要绑定两国贸易合作的大背景,‘海外淘金’要结合90年代下海潮的趋势,让这两套说辞看起来既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又能满足普通人的利益诉求。

另外,安排一批水军在单位、社区的舆论场造势,让大家互相传播,形成‘人人都在讨论赴日淘金、赞同宽容对日’的假象。

我倒要看看,这次陆则还能不能用‘历史真相’来反驳——总不能说国家不该搞双边贸易,不该让老百姓追求更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