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段时间围绕着文化领域,陆泽和季鸿远展开了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精彩博弈。
街头报刊亭的玻璃柜里,《意林》《读者》与《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并排摆放,封面上针锋相对的标题格外扎眼。
季鸿远与陆则的舆论交锋,正以一种近乎白热化的姿态,渗透进千家万户的生活:
单位传达室的大爷翻着报纸争论不休,学校门口的家长们拿着期刊交流教育心得,就连中学生的课桌里,也藏着这些被反复勾画批注的文章。
这场围绕“国际化教育”的博弈,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牵动全民认知的焦点。
季鸿远的第一记重拳,砸在了“匠人精神”这个极具感染力的概念上。
《意林》十月刊头版,一篇题为《马桶里的敬业密码》的文章横空出世,作者以“留日学者实地探访”的口吻,将东京公厕的清洁程度渲染到极致:
“新宿区银座街头的公共厕所,保洁员每日携带牙刷、白醋、消毒水三样工具,从清晨六点开始,逐一对每个马桶进行精细化清洁。
他们会蹲在地上,用牙刷剔除釉面缝隙里的每一点污垢,再用白醋反复擦拭水垢,最后经过专业仪器检测,马桶内的水质竟然达到了饮用水标准。”
文章还附上了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身着制服的保洁员正跪在地上清洁马桶边缘,旁边放着检测仪器,屏幕上显示着“水质达标”的字样。
为了增强说服力,文中还引用了所谓“日本教育专家”的观点:“这种将小事做到极致的精神,是日本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培养孩子责任感与敬业心的最佳范本。
建议将此类案例纳入小学德育教材,让下一代从身边小事领悟‘工匠精神’。”
文章一经刊发,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在国营工厂的茶水间里,老工人王师傅拿着报纸感慨:
“你看看人家小日本,连扫厕所都这么较真,难怪人家的产品质量好。咱们家小子要是能学到这股劲头,将来肯定有出息。”
某小学的教研会上,几位年轻教师也纷纷附和:“现在的孩子确实缺乏这种精益求精的意识,把这个案例编进课本,说不定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甚至有地方教育部门主动联系季鸿远控股的文化公司,商议批量订购《意林》当期刊物,作为学生的课外必读材料。
街头报刊亭前,不少家长排着队购买这期杂志,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这篇文章火得很,进了五十本,一上午就卖光了!”
就在季鸿远的舆论攻势愈演愈烈时,陆则的反击精准落地。
三天后,《青年文摘》紧急加印特刊,以整版篇幅推出《解构马桶神话:被夸大的日本保洁真相》,作者阵容堪称豪华——留日历史学博士、国内公共卫生专家,以及曾在日本从事过保洁行业的华侨。
文章开篇便直指核心:“所谓‘马桶水可饮用’,并非日本公厕的普遍现象,而是东京旅游局为打造城市形象,在3个核心旅游区设置的示范公厕,且检测样本需经过提前24小时的特殊处理,全程有专人监督,与日常保洁标准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