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发现线索(2 / 2)

上次我回老家,帮村支书家收了两天玉米,汗流了一身,他才跟我说‘村里有人被骗过,现在见了外人就躲,怕再出事’。”

陆则看着他主动把亲身经历和调研思路串起来,心里忽然涌上股成就感——祁同伟不再是被动听建议,而是能自己琢磨“怎么把事做扎实”了。

这时脑海里的好感度系统弹了出来:

【当前祁同伟好感度:45%(较之前提升5%,因自主关联调研方法与亲身经历),触发奖励:解锁“基层村支书联络表”(已伪装为父亲遗留资料)】。

他从床底下的帆布包里翻出个蓝色封皮的小册,封面上印着“社科院基层联络登记”,纸页都发脆了:

“我爸整理旧资料时找出来的,里面记的都是以前跑调研认识的村支书,联系方式都是公社的公共电话。要是想打听孤鹰岭的事,能托他们问问,比咱们直接写信快。”

其实这是系统奖励,但他得装成父亲留下的,既符合身份,也不会暴露系统的存在。

祁同伟赶紧接过来,指尖在“孤鹰岭所在县的公社电话”那行上反复摩挲,声音有点发紧:

“真能麻烦他们?

我之前给老家村支书写过信,问孤鹰岭的事,他就回了句‘别多打听’,没敢说别的。

我总怕……怕真有啥不好的事,连累了老乡,他们过日子本来就不容易。”

这话没什么学术腔,全是对老家的牵挂,像田埂上的庄稼,实实在在。

正说着,宿舍门被轻轻敲了两下。

周教授拎着个铝制饭盒走进来,饭盒盖缝里飘出绿豆汤的甜香味:“刚从家里过来,你妈让我给你带的,说你写东西总忘了吃饭,让你多喝点热的。”

说完,他瞥见桌上的联络册,笑着拿起翻了两页,手指点了点其中一行:

“你爸当年为了记全这些电话,在陕北公社住了半个月。

那时候没私人电话,打给村支书得先拨公社总机,再等接线员扯着嗓子喊人,有时候等一个小时都接不通,他就蹲在公社门口等,跟守着自家庄稼似的,生怕错过了。”

这话让陆则想起上一世父亲,他也有过一本类似的联络册,可惜当年为了帮一个偏远村争取扶持,跑了十几次公社,最后还是因为“没人脉、没名气”被压下,册子后来搬家时弄丢了。

现在握着这本实实在在的联络册,他更明白为什么要帮祁同伟:

祁同伟身上那股“想帮农村做事、怕连累老乡”的劲,和年轻时的父亲太像了,他不想让祁同伟再尝那种“有劲儿没处使”的遗憾。

门外忽然传来个略显拘谨的声音:“周教授,您在这儿吗?”